返回第215章 桃源必亡,劳动免死(1 / 2)过电过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了解这些信息后,陈展等人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息于“赭红眼”内的这批“野人”,并非土生土长的野人,而是元帝崩后,为躲避战火,迁入其中的元州生民。

而若对元帝崩后五百多年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就知道,这种现象,并非个例。

五百多年来,为了躲避战火,元州生民想了不知道多少种办法。

除了在地下挖洞,挖出一个遍及元州地下的“超级工程”之外。

躲入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同样是很多人的选择。

与世隔绝,避世而居。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不去管外界的纷扰争斗,只一意经营自己的人生。

只可惜,这种美好的画面,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所有人都低估了,在脱离了“群体”之后,个人的力量会变得多么孱弱。

铁器,趁手的农具,保暖的丝织品,陶器,药物……

所有原本以为很寻常的,钱就能得到的物品,将变成奢侈品,甚至根本无法复现。

很多看似寻常的物品,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更加低估了天地、自然之力的恐怖。

在离开一代代耗费数百年、数千年时间,才开辟、经营出来的土地,去往一片蛮荒之地,从零开始。

其中艰辛,非亲身经历,只靠想象,是完全无法领会的。

即便这些问题全部被克服,被解决,还有一个更大的困难横亘在前方。

那就是繁衍本身。

即便抛开伦理问题不谈,在基数不足的情况下,社群也很难稳定传续。

人口基数不足,衍生出来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社会分工会渐渐模糊,进而消失。

也就是说,专职从事某一行业的匠人会消失,从营造,到纺织,到剪裁,到烧炭制陶……

这带来的直观后果,就是人类物质生活整体倒退。

固定而狭小的环境,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逐渐减少,进而导致语言能力退化。

人无法想象认知之外的世界。

受限于狭窄的天地,人的认知能力也会退化,思维深度也会退化,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引以为傲的智慧也会退化……

当这一切发生,人,自然也就逐渐变成了野人,甚至是野兽。

所以,那些因为战乱,选择躲入深山老林,避世不出的人类。

要么悄无声息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要么就是在避世修养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归。

其中,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一边经营隐世之地,一边主动打开与外界交互的窗口,确保始终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入,不成为一潭死水。

将自己经营成一方隐秘势力。

但这需得有一个前提,即拥有足够守护这一切的力量。

“赭红眼”盆地的“野人”能够传续至今,只是因其内部足够大,第一批迁入者的数量足够多。

虽然各方面也都出现了退化,但退化速度好歹没有那么快,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

陈展等人自然没有考虑这么多,在发现这些“野人”乃是元帝、霸王之后才迁入的元州生民。

再联想到同样为了躲避战乱,造就的遍布元州地下的“超级工程”。

很自然就联想到,这些人能够迁入高山险阻、道路难通的赤乌山腹心之地,要么有一条便捷易行的天然道路,要么就有一条与外界相通的隧洞。

当这些情况呈递到董观面前时,董观兴奋了。

因为若是将这条道路算上,再加上东西走向超过两百里的“赭红眼”盆地。

赤乌山脉这条横亘在元州与皓州之间的“天堑”,居然已经通了一大半了!

本来就在酝酿着“人生暮年,倾力一搏”的董观,立刻就有了决断。

掌控“赭红眼”盆地。】

找到那条通往“赭红眼”盆地,可让普通人也顺利迁入的路。】

继续向西开拓。】

也是在这一切都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之后,董观才安排“巨熊”率五百精锐铁骑南下,确保从元州各方势力手中大量采购的粮食和药物的安全,只是明面上的理由。

最重要的原因,却是为了将这处至关重要,上升到战略高度的位置纳入自己嫡系力量的掌控之中。

——董观自己对于特使群体的“忠诚度”也是非常清楚的,根本不会给他们“左右为难”的机会。

而这同样也是“巨熊”会率三百铁骑南下清源集,针对“苏瑞良”的原因。

其他原因都还罢了,可“苏瑞良”还与《地行篇有了牵扯。

而《地行篇直接关连着董观下达的这一战略级任务,当然需要千小心万小心,任何隐患都要尽可能的排除!

可无论是气势汹汹,率众南下的“巨熊”,还是把守在前哨营地的陈展,都没有想到,“苏瑞良”这块铁板会这么硬。

不仅让以“巨熊”为首的三百铁骑全军覆没,连被董观亲自定为“战略级要地”的“赭红眼”盆地也落入“苏瑞良”手中。

离开了盆地中央的聚居区,紧随在“苏瑞良”身后,纵马疾驰,夜风凛冽,陈展心中大略复盘了一下,心中苦涩无比。

“局面怎就一下子败坏到了这个地步?!”

原本,他只要老老实实的推进任务,最多只需十几天之后,天大的功劳就能稳稳的戴在他的头顶。

现在,一切功劳打水漂不说,更有天大的罪过从天而降,蛮横而霸道的,死死扣在他头顶,不要都不行!

未来的局面,陈展根本不敢去细想。

为了减轻心灵上的负担,他主动让自己的心绪从现实中抽离出来。

整个人都如同梦游一般,身外现实中发生的一切,开始变得扭曲、梦幻、不真实起来。

当兵器碰撞,刀剑入肉的声音再次密集的响起,恍惚中的陈展这才稍稍清醒了一些,有些迷迷瞪瞪的放眼看去。

便见自己身前不远处,正在发生激烈的交战。

有人胜,有人败,有人伤,有人死。

一方是蓄势一击,且人多势众。

一方是猝不及防,且人少力孤。

说是战斗,其实是一面倒的屠杀。

有许多人在死掉时,都还没来得及将甲胄穿上,骑上玄幽马。

让陈展感到刺痛的,是有人在倒地身亡的那一刻,还瞪眼盯着自己。

死不瞑目。

切齿痛恨。

很显然,他们将他当成了叛徒,

面对这些“污蔑”,陈展很想张口辩解。

不是,不是我!

我也是受害者!

可面对这些死人,以及将死之人,这一切的辩解,都在出口的前一刻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最终,他移开了目光,看向远处。

这里,已经是“赭红眼”盆地的最西侧。

东西长度超过两百里的赭红色山体开始收束,就如两只原本张开的大手,交叉紧扣在了一起。

就在前方,南北两处山体紧扣处,身下这处盆地的最西侧,一个黑咕隆咚的隧洞一直通向山体深处,看不到尽头。

对本就力量不俗的修炼者来说,《地行篇最大的价值,并非让挖土变得更加省力和高效,而是奇特的空间感知能力。

前者可以靠更多的人手,以及对每一个体更极限的压榨来实现。

可若缺乏后者,单靠人多,是做不成的。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一条隧洞的工作面是非常小的。

即便因为需求不同,现在开凿的这条隧洞比元州地下那些隧洞大了许多。

可其能够同时容纳的“挖掘者”数量,也是有限的。

即便让多支队伍轮替作业,保证工作面始终持续向前推进,单一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也是有其极限的。

这种情况下,要想发挥出“人数”的优势,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一条隧洞分节、分段,同时展开数个,乃至数十个工作面。

彼此相向挖掘,最终对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隧洞。

可这样一来,就有两个问题。

一是要确保这些隧洞最终要完美的对接在一起,在缺乏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地行篇中所附带的精准空间感知能力,就是必不可少的。

若是没有这项能力辅助,两条对向挖掘的隧洞大概率不会完美对接,而是会完美错过。

同样,若是没有这项能力辅助,这条隧洞是否能够始终向西,一直通向皓州,而不是在赤乌山中“晕头转向”,最后甚至不知道到底走向何方,也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件事。

——让一个人闭着眼睛朝一个方向直线行走,不出几里地,都会歪歪扭扭,甚至在原地兜圈。可想而知,常人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方向感是多么不可靠的一件事。

第二个问题是分段作业本身带来的。

因为从每个断点插入工作面本身,也需要挖掘隧洞。

若是主体隧洞在山体深处,那这额外挖掘的工作量就会增大。

反之,若主体隧洞走向能够充分利用既有的山川地势,在经过这段区域时恰好路线外移,或者干脆就是一段峡谷。

那额外挖掘的工作量就会很小,甚至没有,还能增加出土弃土的效率。

要想减少整体挖掘的工作量,又要尽可能增加更多可同时作业的挖掘面,使这两者兼顾,就使得一条长隧洞必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蜿蜒曲折的线路。

这就涉及到整体线路设计,而不是埋着头一根筋朝某个方向挖就了事,在没有《地行篇附带的精准空间感知能力的情况下。

要想做成这一切,更是无法想象之事。

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内核支撑,陈展的念头很容易就游移不定。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