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冷哼一声:“那些老臣,自恃资历深厚,便对殿下诸多掣肘。殿下不必理会他们,只需以雷霆手段推行此事。若有反对者,便以妨碍朝政之名问罪。殿下要让他们明白,如今这大明朝,是殿下说了算。”
朱标心中一动,他从未见过王叔如此强硬的一面。
“王叔,孤明白了。孤会按照王叔的计划行事。”朱标坚定地说道。
朱瀚满意地点点头:“殿下能如此想,臣弟便放心了。不过,殿下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此事推行起来,必定困难重重。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会轻易罢休,定会想尽办法阻挠殿下。”
朱标握紧拳头:“孤不怕。为了这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孤定会勇往直前。”
朱瀚看着朱标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之情。
数日后,京城。
朱元璋坐在乾清宫的龙椅,手中拿着朱标从江南传来的奏折,眉头紧锁。
奏折中,朱标详细汇报了江南书院之事,以及朱瀚提出的整顿计划。
“这个朱瀚,倒是会出主意。”朱元璋轻声自语道。
这时,高力士躬身道:“陛下,王爷此计虽好,但恐会引起朝中动荡。那些与书院勾结的官员,背后势力错综复杂,若冒然动手,恐生变故。”
朱元璋冷哼一声:“朕岂会不知?但如今江南书院之事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若任由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继续煽动百姓,这大明朝的江山迟早会出乱子。朱瀚此计,虽冒险,但值得一试。”
高力士道:“陛下圣明。只是,太子殿下年幼,能否担此重任?”
朱元璋目光一凝:“标儿虽年幼,但有朱瀚在旁辅佐,朕放心。而且,这也是一次锻炼他的机会。若他能顺利解决此事,朕日后便可将这江山放心交给他。”
高力士连忙道:“陛下所言极是。太子殿下聪慧过人,又有王爷相助,定能不负陛下所望。”
朱元璋微微点头:“传朕旨意,准太子所奏,命各地书院暂停讲学,进行整顿。同时,着锦衣卫暗中调查与书院勾结的官员,收集罪证,待时机成熟,一并问罪。”
高力士躬身应道:“是,陛下。”
江南,金陵行辕。
朱标接到朱元璋的旨意后,立刻开始着手实施整顿计划。他首先召集了江南各地的官员,宣布了朝廷的旨意。
“诸位大人,陛下旨意已下,命各地书院暂停讲学,进行整顿。此事关乎朝廷威严和天下稳定,望诸位大人务必全力配合。”朱标声音洪亮,气势不凡。
官员们纷纷躬身应道:“谨遵殿下旨意。”
然而,朱标心中清楚,这些官员中,有不少人与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定不会轻易配合。
果然,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便有人提出了异议。
“殿下,书院乃教书育人之地,若暂停讲学,恐会影响学子们的学业。还望殿下三思。”
说话的是苏州知府陈文远,此人一向与书院关系密切。
朱标目光一冷,看向陈文远:“陈大人,书院虽为教书育人之地,但如今却被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利用,散播反明言论,煽动百姓对朝廷的不满。若不加以整顿,这书院便成了祸乱之源。陈大人如此维护书院,莫非与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有所勾结?”
陈文远脸色一变,连忙跪地:“殿下明鉴,臣对朝廷忠心耿耿,绝无与心怀不轨之人勾结之事。只是,臣担心暂停讲学会引起学子们的不满,进而引发骚乱。”
朱标冷哼一声:“陈大人此言差矣。暂停讲学只是暂时的,待整顿完毕,书院自会重新开讲。而且,朝廷会选拔一批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读书人进入书院担任教职,传播正统思想,这对学子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陈大人若真为学子们着想,便应支持朝廷的整顿计划。”
陈文远被朱标说得无言以对,只得低头道:“殿下所言极是,臣定当全力配合朝廷的整顿计划。”
其他官员见陈文远都已妥协,便也不敢再提出异议,纷纷表示支持朝廷的决定。
散会后,朱标回到书房,将今日的情况告知了朱瀚。
“王叔,今日之事还算顺利,那些官员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公开反对。”朱标说道。
朱瀚微微点头:“殿下做得很好。不过,这只是表面的顺利。那些与书院勾结的官员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定会在暗中使绊子。殿下要小心应对。”
朱标道:“王叔放心,孤已有所准备。孤已命人暗中监视那些官员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刻采取措施。”
朱瀚满意地笑了笑:“殿下能如此谨慎,臣弟便放心了。接下来,殿下要尽快选拔一批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读书人进入书院担任教职。此事至关重要,关乎整顿计划的成败。”
朱标道:“王叔所言极是。只是,这选拔读书人一事,孤心中尚无合适人选。王叔可有推荐?”
朱瀚沉思片刻,而后道:“臣弟倒是有几个人选。其一,乃翰林院编修张文远,此人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且对朝廷忠心耿耿。其二,乃国子监祭酒李明德,此人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在读书人中颇有威望。其三,乃民间大儒王守仁,此人虽未入仕,但学识超凡,其心学思想对扭转民间舆论大有裨益。”
朱标眼睛一亮:“王叔所荐之人,皆为当世大才。孤这就命人去请他们。”
朱瀚道:“殿下且慢。这三人中,张文远和李明德在朝中任职,请他们倒是不难。但这王守仁,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恐难以请动。”
朱标微微皱眉:“那该如何是好?”
朱瀚嘴角微扬,露出一抹神秘的笑容:“殿下放心,臣弟自有办法。这王守仁虽隐居山林,但对天下大事并非全然不顾。殿下可写一封亲笔信,言明朝廷整顿书院之意,以及殿下求贤若渴之心。臣弟再亲自前往拜访,定能将他请出山。”
朱标大喜:“如此甚好。有劳王叔了。”
数日后,朱瀚带着朱标的亲笔信,踏了前往王守仁隐居之地的路程。
王守仁隐居之地,乃一处深山幽谷。谷中云雾缭绕,鸟语花香,宛如人间仙境。朱瀚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心中不禁对这位民间大儒多了几分敬意。
终于,在一处茅屋前,朱瀚见到了王守仁。此人虽已年过半百,但精神矍铄,目光深邃。
“在下朱瀚,见过王先生。”朱瀚躬身行礼道。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