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柴窑,铜,土水泥(1 / 2)兰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现在全世界只有日本珍藏一件柴窑青百合花瓶,据说是600多年前明朝皇帝回赠给日本幕府将军的礼物,但也是一件残品,即便如此,这件柴瓷残品也被日本人公认为是国宝中的国宝。

中国历代名窑的瓷器鉴定传承,均有不少实物流传后世,为何独有柴瓷绝迹了呢?

据专家分析,原因有两点:

一是柴瓷的流布范围极为有限。柴荣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瓷器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

二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赵匡胤曾告诫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说:“服用玩物,珠宝玉器,不可求之过甚,否则亡国之祸立至。汉文帝停楼台之建,唐太宗罢修洛阳宫,皆为惜资财、戒奢靡。朕之德不及汉帝唐宗,若所费太过,如何为天下之君?”

就是基于这一执政理念,赵匡胤登基伊始,即诏令关停耗资巨大的柴窑,并遣散工匠人员,由此造成了柴瓷的失传和绝迹。

对于文化界和收藏界来说,实在是一项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

业内专家预测:柴窑藏品如果出现在瓷器拍卖古玩拍卖会上,将是国际拍卖行的奇迹。

……

重生之前,蓝鑫就想过要收藏几件柴窑。

重生之后,蓝鑫有各种事情要忙,加上他相信自己将来毁灭了大宋,一统中原,获得柴窑,甚至让柴窑复烧,都不成问题,所以,他没有急着拥有柴窑。

赵匡胤发动陈桥事变,黄袍加身,创建大宋不过三年多时间,大宋宫内还有不少柴窑瓷器,而会烧制柴窑的匠人都还活着。

得知大明皇帝喜欢柴窑,喜欢奢靡之物,赵匡胤心里暗自高兴。

“就算刘继兴小儿真是天帝之子,服用玩物,珠宝玉器,求之过甚,亡国之祸立至。划江而治,过不了几年,朕就要挥师南下,灭了大明……”

为了招募掌握柴窑秘技的工匠,大明特使花了不少钱。

赵匡胤不仅同意大明特使在大宋招募掌握柴窑秘技的工匠,还提供了帮助,并把宫中的柴窑都搜集起来,当作礼物送给大明皇帝。

当蓝鑫看到赵匡胤赠送的柴窑,挺高兴的,多次拿出来欣赏。

“真是好东西啊,雨过天青云**,者般颜色作将来,雨过天晴的颜色就是这样的,真美。以后,柴窑,不,我要改个名字,青如天,明如镜,就叫明窑,明窑民窑,谐音啊,不太好。还是叫官窑得了。柴荣在世时,柴窑就叫官窑,以后,大明一统中原,大明皇室专享的瓷器叫官窑最合适不过。”

蓝鑫没有想过把柴窑,不,以后叫官窑了,他不想把官窑打造成为行销全球的大众货,就算对外售价很贵,卖出了天价,能赚很多钱,也不没有让这种瓷器成为大明皇室专享的瓷器来的爽。

掌握秘技的工匠们拥有真本事,在大明皇室重金支持下,在兴王府复烧柴窑成功了。

见到新鲜出炉的官窑,蓝鑫特别的高兴。

“再过十几年,每年拿出一两件官窑瓷器交给佳士得拍卖,好好宣传,抬抬价,让官窑成为高官富商争相收藏的顶级名器。”

……

……

明昊五年,十月。

大明户部造币厂在韶州岑水设立分支机构,用胆水冶铜法在此地冶铜,并在此地铸造方孔钱——明昊通宝。

在种花家古代,除了火法冶铜之外,还有胆水冶铜法。

胆水冶铜法,利用金属铁从含有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来,然后把铜刮取下来,再经烹炼后,就可以得到铜锭。

所谓“胆水”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铜的泉水。

在我国,含硫酸铜混合物俗称石胆、胆矾。

胆水的形成是因为天然的硫化铜矿石经风化氧化,一部分便会生成可溶性硫酸铜,经过地下水、雨水的浸泡、淋洗,便会溶解而汇入泉水中。

胆水含可溶性硫酸铜的浓度足够大,就可以做水法冶铜的原料。

早在汉代时,我国先民就已经注意到金属铁可置换铜的现象。

例如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上就有“曾青(碳酸铜类的矿物)得铁,则〔铁〕化为铜”的记载。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石胆能化铁为铜”的话。

东晋炼丹家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中讲得更明确:“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而皆外变而内不化也。”

不过,那时多数人对这种现象没有确切的了解,误以为是铁接触到曾青、石胆就转化为铜了。

及至唐代,有些从事炼金术活动的方士就利用这个化学变化把石胆水和水银放在大铁锅中加热熬炼,被置换出的铜便与水银形成汞齐。

然后,他们把那些很像砂粒的铜汞齐加热,蒸出水银,便得到了红铜粉。

他们美其名叫“红银”,很自以为得意,认为真的实现了使铁向铜的嬗变。

唐代后期方士金陵子所撰的《龙虎还丹诀》就记载了这项“绝技”。

及至宋代,这种工艺发展到很大的规模。

据《宋会要·食货篇》记载,北宋徽宗年间以胆水冶铜的地区有11处,以韶州岑水(在广东)、信州铅山(在江西)、饶州德兴(也在江西)三处规模较大。

在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时,全国胆铜总产量达到了斤,约占当时铜产量的12%。

而在赵宋王朝偏安江南以后,所领江南14州的铜产量锐减,而乾道年间胆铜产量仍有21万斤,竟占到南宋当年铜总产量的80%。

所以宋代的人对胆铜生产非常重视,南宋人张甲曾专门写了一部书《浸铜要略》,记载了当时胆铜的生产情况。

关于浸取胆铜的具体操作,《宋史·食货志》有记载:把生铁打成薄片,排放在贮有胆水的槽中,浸渍几天,然后刮取析出的泥状铜(称作“赤煤”),入炼炉化炼。

当时的效益,大约每用铁二斤四两可得铜一斤,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

此外,那时还有利用胆土煎铜的“淋铜法”,基本原理与“胆水法”是相同的,此法“工多利少”,但“其土无穷,若比之矿铜,其利已厚”,所以也被普遍利用过。

……

查看历史资料得知,韶州岑水的胆水存量极大,所有,蓝鑫敢“孤注一掷”,投入大笔资金,在此地设立高规模高标准高产量的冶铜场所,以及铸造铜钱的基地。

……

秋天,收获的季节,明昊五年,大明境内大部分州县粮食丰产。

丰产,且丰产。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