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教授与妻子(上)(1 / 1)龙起云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晚上十一点,很好的月光。

月光洒进某大学家属楼11栋303室,晓月的父母还未休息。

“我说你就别再忙你那堆破书了,忙了一天还不够!都十一点了,晓月怎么还不回来,手机也关机了。这丫头,该不会是相亲相对眼了吧。”母亲又自言自语道,“反正今晚是周末,要是看上了多聊会也好。”

吴教授还在书房里。吴教授的书房,晓月妈常说是“图书馆加照片展览室”:桌上、书橱里、地板上、床肚底下甚至橱柜顶上高高低低都堆满了书;墙上也没了空间,所有的空隙都贴满了大大小小的照片,连门背后都是。这些照片里的人都是吴教授教过的学生,有合影,有单身,有毕业照,有工作照,还有不少同学婚后的全家福。吴教授没事时就喜欢站着看这些照片,照片能让沉淀在他心底多年的往事浮现在眼前,他一站就是半天。

吴教授原名吴晨涛,性格耿直,爱较真,特别在学术上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外人看来,未免有些迂腐。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从讲师做起,兢兢业业教了一辈子书。其间也有过一次“腾达”的机会——某院长欣赏他的博学多识,能写一手好文章,便提携他做自己的秘书。可没过半年他就坚决不干了,因为实在适应不了那种烟酒饭局、迎来送往的场合。院长经过这大半年对他的考察,私下也常向老婆多有埋怨:文章写得好是好,但做人不大灵光,不会喝酒不会看眼色,这怎么能行?把他弄到身边这么长时间,我可是一杯清茶都没喝到他的!居然不想干了,什么叫不识抬举?这就叫不识抬举!现在这个社会,光有智商没有情商的人如何留得?还是顺水推舟让他教书去吧。于是他继续教他的书,一心扑在教学上,朝夕和学生相处,还经常写些文章与学生们相互交流,到也觉得踏实又有乐趣。学生们跟他也格外亲近,他的课最受欢迎,没过多少年,很顺利地被聘上了副教授。然而从副教授再升正教授,却遇到了不少阻力:首先他没有博士文凭;其次又没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留过学的会说出“世界新质生存母体关怀倾向”这类高大上的语句,没留过学的只会说“新生活”这三个过时的寒酸字,不用说前者学问明显高出后者一大截;再加上他当时的兴趣大多表现在对散文和小说的创作上,虽然发表了不少作品且获奖,但在大学中文系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由来已久,那就是学问家看不起作家——学问家是大拇哥,作家是小拇弟——在大学里创作再多的小说和散文,抵不上别人自费出版评上职称后用来垫床脚的一部理论专著。比如他很熟悉的某海外归来的副教授,撰了本《近二十年来中国诗歌之研究》,不知从哪些犄角旮旯缝里找出上百首诗来,洋洋洒洒写出了五六百页的理论专著,并成功地将这些诗歌分为十大群落五大流派,其中有一大流派号称“梨花体”,其代表作曾“哄”动一时:

《我不能忍受》

我不能

忍受

那些

走在马路上

随地吐痰

又乱扔

纸片

这位副教授对诸如此类流派的诗歌做了呕心沥血的研究,终于发现其中精妙之处:诗风独特,耳目一新,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打破了传统诗歌在形式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极大促进了诗歌的平民化和大众化,成为新时代诗歌的开拓先锋等等。最后他总结道:当今诗坛波谲云诡,空前巨变,高手林立,名家辈出……读者读到这里,无不心情澎湃地认为,中国在别离了千年前的唐诗宋词盛况之后,重新又跨入了诗歌新时代,人人争当诗人。可是你若真相信了此话,一时心血来潮去拜访这些诗人,却不大容易找到,因为他们都如地下工作者般潜伏着。好不容易发现一个,你恭恭敬敬尊称他一声诗人,对方却脸红脖子粗慌忙撇清诗人的身份,一再申明自己有正经职业,诗歌只是业余时间瞎玩玩而已,根本没当回事,更没有穷困潦倒到靠写诗度日。原来当今诗人所处的环境已然不同,他们是不能够象古人那样随时随处大发诗兴的。比如酒桌上大家喝得正酣时,你若说两个荤段子,大家肯定会哈哈一笑夸你幽默和蔼;你若字斟句酌地吟出两句诗来,保不准就有人捂腮帮子喊牙酸。所以当今诗人的身份,还没有在大街上跟原配夫人撕打的“小三”来得理直气壮,“小三”至少还有别人的丈夫为自己撑腰,有别人的丈夫为自己花钱,可当今诗人却只能自己抱团取暖且自我欣赏,还不得不另外再找一份职业来填饱肚子,因为肚子里不能光有诗,还得有饭……总之,这是个没有诗歌的时代,也是个不需要诗歌的时代。好在自古就有“国家不兴诗家兴”,反着听就是“诗家不兴国家兴”,所以诗人们落魄潦倒之时,正是国家繁荣昌盛之日,这实在是件除诗人之外值得所有国人庆贺的事。

总之,吴晨涛眼看着身边的同事们使出浑身解数,写出一本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理论大作,摇身一变都成了教授,他却原地踏步不前。不过他也不大在意,他的心都扑在教学和写作上,但闲时也会想,现在的人皆像那人工饲养的春蚕,自己用功名利禄的丝来把自己紧紧捆住,从此动弹不得,幻想着某一天羽化后能展翅腾飞。可是人工饲养的春蚕,又有几只能够腾飞?最终困死了自己,还被抽了丝剥了茧。所以他把名利看淡搁置一旁,且认真教他的书,和学生打成一片,也怡然自得其乐。

直到某一年的某一天,一笔匿名巨款捐到大学里,特意指出这是作为吴晨涛教授的科研项目经费,且之后年年都会为他捐这笔钱。吴教授并不单独接受,而是把这笔巨款交由系主任支配,作为整个中文系的科研经费。果然,第二年又收到了这笔匿名捐款,校领导和中文系主任欣喜之余,做出了种种猜测和推理,最后都认定不应该辜负捐赠者的好意,并且,吴副教授这个人嘛,做人虽然不大会,但做学问还是可以地,论发表的文章,论学生的欢迎程度,早该打破惯例,完全有资格升为正高。于是,没过一两年吴副教授成了吴教授。这样又教了十来年书,等退休年龄到时,学生们舍不得他,系主任更舍不得他。这些年来,系里靠着这些捐款,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轰轰烈烈开展了多项研究,业绩突出,成果斐然——虽然虚的成分不少,可花起钱来都是实打实的——主任焦急,这可怎么好,年年用这笔捐款都用成了习惯,这笔捐款不会也要跟着老吴退休而退休了吧。

系里专门为吴教授开了个欢送会,领导、同事们念着事先写好的稿子,将他的一生就此总结了。大家都是搞中文的,对文字的运用得心应手、花样翻新,轮流把世间最美好的词汇毫不吝惜地奉上给他。吴教授坐在那里听着,这些赞美之词温度太高,烧红了他的耳朵。他一时感悟国人在评价他人时,恐怕只有两种场合最慷慨大方:一是退休之时,一是在追悼会上;前者宣告事业的终结,后者宣告生命的结束……想到这里,吴教授心里有一丝恍惚,自己哪天要真的死了,追悼会上,这些稿子恐怕只要换个标题,便可作为悼词再用……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