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攫取着、推搡着、啃噬这我,
无处可逃
我只能,
痛苦地尖叫、疯狂地哀嚎。”
人在死亡面前时多么的软弱,不管你在此之前是多么地聪明强大,多么地尊贵荣耀;也不管你拥有多少的财富,也不论你拥有多么傲人的美貌,面临死亡,一切都被无情地粉碎。
一切都将划归为零,你所能做的只有“痛苦地尖叫、疯狂地哀嚎”。用这种“尖叫“和”哀嚎”来表达自己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与排斥,拒绝死亡,拒绝丧失,拒绝进入未知。拒绝成了一切痛苦的根源。
嗓子总有喊哑的时候,眼泪总有流干的时候。内心强烈的死亡恐惧通过尖叫、哀嚎发泄了出来,理智回归了大脑。面对现实成了当下唯一要做的事情,也是唯一能做的事情。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管你在过去留有多么强烈的遗憾,你也无法挽回了;也不管你的过去是多么的令人留恋,你也无法重返了。
未来,对于死亡笼罩下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绝望的奢侈。如此,你只能在你的生命中抛却过去、舍弃未来,而活在当下。
也许尽情地活在当下才是对死亡的最好应对,尽情享受每一天,充分利用每一刻。生命的长度已经不能改变,但你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诗作者在第二段中就表达了这个意思:
“我试着留下走过的足迹
兴许这会有点用
我竭尽全力做到
全然活在每个当下”。
回首一生,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庸庸碌碌,死后的你只能化为墓碑上的一个名字或是桌子上的一个牌位。
对于曾经与你或多或少有着牵扯的人来说,你只不过是掠过耳旁的一阵清风。即使是你的至亲至爱,你又能占据他们大脑多长时间?
随着你的消逝,随着时间推移,对于你的一切记忆都将淡然,你也就成为了历史!想到这里,有哪个人能做到坦然?
这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会取代先前的对死亡的强烈恐惧,你非常想好好利用自己剩余的每一分钟去做一件事情,想为自己的生命留下点什么而不至于烟消云散。
也就是诗中所说的“我试着留下走过的足迹”,希望自己在死后仍然能对别人产生影响。
但是,不管你是“试着留下走过的足迹”,还是“全然活在当下”,都不能彻底排解你对死亡的恐惧,只能是一种短暂的安慰。
死亡恐惧仍时时袭来,让你寒彻肌骨,痛彻心扉。你不可能仅满足于用自己的“足迹”来影响别人,你还会强烈地渴望自己的肉体仍然能够继续存留,
“能自然呼吸,能改过自新,能感受甜蜜的悲伤。”这时,即使是悲伤也成了一种极为甜蜜的事,也变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
“这难以忍受的丧失啊,竟无声无息地逼近。”当死亡之来,你的肉体及其所承载的一切都将归为尘土,化为清风!这是多么的令人难以忍受,但是一切都不能改变,死亡之神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停下进逼的脚步!
“死亡本来什么也不是,死亡却成了一切。”此刻不再有尖叫与哀嚎,凄凉、哀婉成了此刻的主旋律,更加让人动容!死亡本来只是生命的自然终点,是生命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但是它却成了整个乐章的基调,主宰着整个生命的旋律!
“我们不可能不想到死,正如我们不可能不死”,在我们从母腹中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是一个注定的事实。
从哪以后,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在坚定不移地迈向死亡,不管我们采用怎样的方式生活,我们都不可能改变这个事实。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好像一厢情愿地把生命的未来想象成一件极为美好的事情。关于未来的畅想,一切都是美好的,而且这种美好仿佛是无限的,面对新生命,每个人所说的都是祝福的话。
而这一切虽然极为动听,但是那只是一种美好的遐想,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只有一件,即这个新生命会死。
人们快乐地遐想着未来,恐惧地避讳着那个让人极不舒服的字眼。似乎避而不谈死亡,死亡就不会发生,生命就会永恒。
对于生,人们总是贪得无厌,人们最喜欢听的话语就是长命百岁,而对于帝王,就是万寿无疆。
但是真的给你百岁,给你万岁,你就会满足吗?不会,永远都不会满足。奥修在《死亡》中的第十章“为什么要执着?只要歌唱”中讲到的亚亚提让他的儿子代替他死亡的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亚亚提不能对他的百岁寿命感到满足,祈求死神让他的儿子代替他死,好让他能够继续存活在世界上。
死神每带走她的一个儿子,就给他增加一百年的寿命,可是他活到一千岁了,他仍然不能满足,但是这次他‘没有再要求死神再给他增加寿命,而是跟着死神走了,虽然他还是不满足。
这时他领悟到了他百岁时候他的小儿子在十几岁时就领悟到的道理:“对我来讲,有一件事已经变得很确定,如果一千岁还无法帮助我满足,那么即使再一万年也是没有办法的。”
他的小儿子在他临死的时候看到他的百岁父亲,以及他的那些都已经生活过的哥哥们的表现是说:
“不,看到这种情形我就能够完全确定,不要觉得难过或遗憾,我作这个决定是带着全然的觉知。我可以看到,如果我的父亲在100年里都无法满足,那么我停留在此还有什么意义?
我怎么能够满足?我看到我的99位哥哥,没有一个满意的,所以,为什么要在这里浪费时间?至少我能够帮我父亲一些忙,在他老年,让他再多享受100年,但是我可以结束了,看到没有人能够满足这种情况,我可以彻底了解一件事:即使我活到100岁,我也不会满足,所以我今天走和90年之后再走是一样的,你现在就带走我吧。”
这个小儿子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父亲,以满足他对生命的贪欲,这种没有自我,将别人的命运担负在自己的肩上的做法虽不合理,甚者是错误的,但是他这样做是基于他对生死的彻悟,这便无可指责的了。
放弃自己的生命并不是他无奈的决定,而是他对生死的了悟,是自主的欣然的选择。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无意义生活之痛苦》一书中说道:
“因为要么生活有意义,那么,无论生活有多短暂,它都肯定保存着这种意义;要么生活没有意义,那么,哪怕这生活持续有多长久,它都不会成为有意义的。”
荣格也认为正视死亡,接纳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才应该是一个人应有的态度。
他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中写道:“我发现,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顺应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不能反其道而行。对于一个心理治疗医生而言,一个老年人没有办法同人生说再见和一个年轻人没有办法面对人生,两者是同样的软弱和病态。
然而实际上,对于很多病人来说,两者都犯了同样贪婪、惧怕、顽固以及任性的毛病。作为医生,我坚信将死亡看作是人生的目标是健康的——假如我可以这样说的话——而那些对于死亡一味逃避的人,则是不健康的、非正常的,这样做,就相当于失去了后半生的目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沈永阳译 P131)
一番阅读,一通思悟,冷玉对死亡恐惧已是释然:面对死亡,人们表现各异,但是,不论人们是在恐惧与焦虑中惶惶不可终日,还是以欣然的姿态随时迎接它的到来,死亡对个任何生命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参透生死,克服死亡恐惧,以从容的心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精彩,找到短暂生命之意义,也许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