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是一本神奇的书,其作者也充满传奇。书中有一部分为实验性栽培以及对去除植物毒素的研究,以至伯纳德.里德的附有现代鉴定的详细摘要,在现代一而再的出版!
王夫之《问思录·外篇》中则首次提出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理念:“人所知也,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皇帝内经》中对于肥胖的定义以及食疗减肥的应用,对当今仍有重要理论意义。
无论是西方的营养师,还是东方古老哲学中的营养学和本草的应用,都最终指向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食物以及饮食。
在明末,来自新大陆的主食性作物在中国极偏远的地区已经很重要了,比如瑶族聚居的华南内地山区,已大量依靠土豆和甘薯。作为本土最重要的作物,稻谷的地位则进一步加强,小麦也在南方普及,面粉日趋成为重要食物。
蔗糖由于加工技术的改变,其种植区域不断扩大。蔬菜种植则呈现多样化及专业化特点,比如在南方每亩产量约为2但,而最丰饶的土地每亩则达到3,4但。
中国最早记录辣椒的著作为《遵生八笺》,但只是作为观赏植物被记录。直到此书出版的一百年后,辣椒随着长江逆流而上,首先在贵州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才开始被食用。它被誉为贫民的恩物,因为贵族对它不屑一顾。
但所有这些“新兴物种”对于明末的粮食结构并未产生实质性的改变,稻谷依然占到70%,其余为小麦、糖、油、茶、棉花。豆腐在明末并未进行任何规模化的商业生产,豆制品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被普遍食用,甚至比今天更少。肉只出现在节日百姓的餐桌上。
而此时的明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明初的人口大约为5000万,到了明后期,已达到1.5亿,而耕地则是从6000万英亩扩大到8500万英亩,耕地的增加与人口增加的速率不相等。种植依然沿用自宋朝起就普及的高产良种,但也得利于水利和施肥技术的传播。
整个明朝时期,相当于地球气候的小冰河时代的最恶劣时期,冬季无比寒冷,夏季要么是高温干旱,要么大雨磅礴。恶劣的气候导致灾害和饥荒频繁,农业生产严重受阻,北方尤甚!此时期也大致和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黑死病流行期相吻合。
明朝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就如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对整个欧洲社会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也可以这么说,从明朝建国那一刻起,华夏民族前进的脚步就渐渐慢了下来,而同时期的欧洲,正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17世纪明朝,似乎陷入了“高水平的均衡陷阱”,劳动力比机器或其他资本密集型的发明更廉价!农业不再向机械化方向发展。政府没有任何恤商法令颁布,致使民间商人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东南亚出海贸易被后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列强所把持。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国家的土地财政政策严重失误,腐败也导致国家对地方失去掌控。
天启年开始的党争,使本就矛盾激化的国家机构加速分崩离析。至此,从明初的生机勃勃最后还是走到了死水一潭的官僚社会。
崇祯在煤山留下最后遗言:“呜呼哀哉,朕的大明要亡了!”
以上所列,皆是本书中女主的三观形成,脾气秉性塑造,自我价值体现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大背景。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