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讲讲“死亡”这个话题,我不知道大家对死亡抱有什么样的看法,起初,在学医之前,我对死亡的感情是恐惧、害怕,还有拒绝的,我只想永生,不想死掉,也可能是因为影视传媒等文化媒介为了吸引眼球,把死亡给过度地妖魔化,让我对死亡,心存阴影。
医院,是一个看尽人生百态的地方,每一天都有人死去,每一天也都有人即将死去。
很多一线的、有经验的医护人员,你可能觉得他们对死亡好像已经麻木了,其实,他们的麻木有一定程度上是在安慰自己。
我们学校二附院神经内科科主任,是一个有趣的小老头,也是一个很善良的小老头,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在《医学生实习手记中》神经内科卷里面细说)。
小老头很厉害,而且心地也特别善凉,病人经常对他说,“病要是治好了,我感谢您哎!”,但是,他对病人的口头禅就是:“你不用感谢我,治好了,是你的命,治不好,也是你的命。”
可能我们都是站在健康的阳光下,健康限制了我们对疾病的想象,有的时候,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生病,她明明那么善良,又没做错什么,平白无故,为什么要用疾病来惩罚她?
答案,或许就是小老头经常说的那句话:“你的命。”
我们站在健康的阳光下,疾病就像阴影一样笼罩着一群无辜的人,你永远都无法拨开疾病的黑暗去窥探他们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在疾病面前,他们是无依无靠被抛弃了的孤儿。多活一天算是赚了,少活一天,也是命数。
而我今天想讲的是“享受死亡”,(现在临床护理上讲求生命质量和人文关怀,前一段时间那个孕妇在医院跳楼事件,我想,如果那个时候有一个医生或者护士过去安慰她几句,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就是人文关怀,很多人都说以后看病不需要医生护士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一切,但我想说,你是喜欢一个有温暖的怀抱来安慰你,还是冷冰冰地机器人?个人觉得,医生护士在心理上给予我们的安慰和关怀,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至少我接受不了。)
死亡的意义——泰戈尔说过:“死亡和出生一样,都是自然生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当初学习死亡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是让我们反转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上讲台给同学们上课,所以我印象比较深,我上的部分是“死亡的分期”,死亡,是一个连续进展的过程,而不是骤然发生。
(分为濒死期,一定要记住!这一期是生命的可逆转期,有效抢救,完全可以抢救回来;临床死亡期,大概持续5到6分钟,有复苏的可能;生物学死亡期,死亡的最后阶段,机体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相继出现尸冷、尸斑、尸僵、尸体腐败。备注:可以通过尸体腐败时出现的色斑的颜色来判断死者是否为中毒死亡,一般情况下是绿色的,学名为“尸绿”,硝基苯中毒尸斑是绿褐色的。)
生命的陨落,是一个逐步逐步的过程,而不是骤然的消失。
人,在死的时候,最后消失的感官是听觉,所以说,虽然他死了,但是在死的时候,他还是可以听到周围环境里的声音的,那些新闻里说对着已故亲属尸体说话,尸体流泪的事件,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完全可以发生,甚至我们老师强调,在患者死亡的时候提高死亡质量,让他临死以及死亡的整个过程感受到爱,让他感受到他是被爱着的,让他美美的、心里暖暖的离开这个世界。或许他的离开是被迫的、是挣扎的。
我认为,爱和存在,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被爱着的离开是温暖的,是幸福的,我从个人情感上愿意相信量子纠缠理论,我相信,一个生命的消失,在浩瀚宇宙的另一边,距离很遥远的那一边,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在浙中医附院(我们老师原来工作过的地方),老师接手了一个女大学生,准确地来说是刚考上研究生,还没等开学,被查出来患有霍奇金淋巴瘤(我记的不太清楚,因该是霍奇金病,反正是血液系统疾病),从查出来,到离开,没到两个月,陨落在一个花季般的年龄里,像是樱花树摇晃,纷纷飞扬的花瓣雨,美丽的光景,但也孤寂凄凉,可是那个姑娘是带着爱走的,她临死前对我们老师说,只有到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有多么爱这个世界,爱你身边的人、你爱的人、爱你的人。
我相信,她一定活在另外一个我看不见的世界,美美地活着。
提高死亡质量,我希望,市面上的影视剧作,不要再妖魔化死亡,死亡其实和出生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无法避免,不可抗拒,就像你的出生,没有人问你,征得你的同意,说你愿意来到这个世界,才给你安排出生,让你来到这个世界,没有人提前给你打招呼,让你做思想准备,死亡也是这样。
就像我前面说的,人,这一生,命中注定的,除了死亡,其他的什么也没有。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