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谢方和张平又单独找了李汉阳几次,当李汉阳拿出按照谢方建议改造过的火铳后,张平还进行了试射,效果很不错,于是谢方又去找孟珙。
“谢方兄弟,你放心,火铳的事情我已经跟父亲说了,现在就让作坊多做一些出来,然后就按照你说的,咱们就装备一支神机营,到时候让金贼尝尝俺们的厉害,哈哈。”
听孟珙这么说,谢方便放心了。
按照谢方前世“生产一代、研发一代”的产品开发思路,谢方与李汉阳、凌振讨论了后面的工作重点。
一是既然目前火铳已经基本成形,便可以开展火炮的研制,事实上元代的碗口铳已经算是轻型火炮,便可以在基础上进行研制、改进;
二是可以开展燧发枪的研制,因为南方地区潮湿多雨,谢方不认为火绳枪在这种场景有多大用处,既然火铳的进度已经提前,不如索性直接开展第三代火枪—燧发枪的研制。
燧发枪,顾名思义,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
由于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从17世纪中叶,欧洲军队普遍装备燧发枪,一直1848年,足足装备了200多年。
而后世明崇祯八年,兵器专家毕懋康出版了《军器图说》,书中图文并茂地记载了一种名为“自生火铳”。这便是一种撞击式燧发枪,扣动扳机,龙头下压,弹簧的蓄能作用,促使燧石在火门上摩擦生火,完成火铳射击。
可惜毕懋康一生不愿与宦官为伍,导致饱受排挤,使这种火铳在明末没有普及,从而使中华失去了在火器研制中的主导地位,不能不叫人遗憾。
三是对目前炼钢技术的改进,可以说钢铁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火器的质量,毕竟火铳或火炮的炸膛可不是闹着玩的,谢方可不想让自己的将士去做人肉小白鼠。
根据谢方的了解,我国在春秋晚期摸索出最早的炼钢工艺,当时主要用于兵器和工具的制造。古人对生铁、熟铁和钢的认识虽然不可能从含碳量角度去分析,但对他们再某些性质和用途上差异的认识却是十分清楚的。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钢铁是杂炼生糅,作刀镰者”,明确记载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为钢而用于制造刀镰。
北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指出:“初炼去矿,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可做鍱者,为鑐铁,亦为之熟铁;以生柔相杂和,用以做刀剑锋刃者,为钢铁”。
自春秋到明代,我国的炼钢技术体系、炼钢工艺种类十分丰富,有搅拌炒钢、铸铁脱碳、灌钢、生铁淋口、焖钢、百炼钢等数种。由于炼钢的原料主要是熟铁和生铁两种,所以可根据含碳量的变化大致把古代炼钢工艺分为两类,既脱碳炼钢和增碳炼钢。
脱碳炼钢是古代一种主要的炼钢方法,它以生铁或生铁水为原料,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除去生铁中过多的碳,具体的工艺有搅拌炒钢和铸铁脱碳两种。
炒钢的原料是生铁,是把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利用鼓风或撒入精矿粉等方法,借空气中的氧,令硅、锰、碳氧化,把含碳量降低,从而得到钢。炒钢因在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好像炒菜一样而得名。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