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大唐军魂才能传承下去,不至断层。
辽东暂时的问题,基本上都已经解决,接下来只需要在倭国打一场小规模战争,夺下长门和石见,便可告一段落。
等高句丽和百济都稳定下来,再平推新罗、倭国和靺鞨,让大唐东边,再无敌人,成为和江南一样的稳定后方。
当然,在军事上做到这一点不难,民族融合却是一个大问题,辽东各部族之间,肯定会因为风俗文化,产生各种矛盾,不断叛乱。
也不知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做成此事。
想到此处,李治摇了摇头,决定不去多想,朝王伏胜问道:“赵持满没有随李勣回京吧?”
王伏胜道:“没有,他原本就是李大总管从隼州调过来的,战事一结束,又调回隼州了。”
李治在一堆奏章中翻找,很快找到了李勣为诸将请功的名单,在里面翻到了赵持满的名字。
李勣表举赵持满为左骁卫将军,开国县侯,领隼州副都督。
李勣将他调回倭国,应该也是为接下来报复倭国做准备。
等姜恪领兵返回熊津港,就可以对倭国动手了。
李治又拿起营州刚刚上奏的一份公文,上面记载了高句丽百姓的迁调情况,已在顺利进行。
想到此处,李治拿起玉笔,写下一道旨意,让隼州小心戒备,做好战争准备。
旨意刚写好,还没拿去兵部,便有内侍来报,说兵部尚书郝处俊求见。
李治挥手道:“宣。”
不一会,郝处俊进入大殿。
“陛下,隼州刚刚传来消息,倭国内部,分裂成了四股势力,正处于虚弱之时。刘都督请旨攻打倭国。”
李治之前就听说倭国内部分裂,只是不清楚详细情况。
“哪四股?”他问。
郝处俊道:“其中两股分别是中大兄和宝女王。另外两股,则是占据伊予岛的长宗我部氏,还有占据三河国的苏我氏等贵族。”
倭国这种地名和人名,李治听得不太习惯,当即命郝处俊将奏章呈上来,仔细阅览。
刘仁愿写的很详细,看完之后,李治也终于明白倭国如今的形势。
当初中大兄与宝女王暂时联合起来,想收复被新罗、靺鞨、虾夷占据的地方。
结果因内部相互防备,连新罗占据的越前都打不下来。
后来大唐攻打高句丽,倭国与新罗、靺鞨暗中达成协议。
新罗和靺鞨全部撤军,倭国也调兵向西,准备偷袭九州。
只可惜,李治早有防备,向刘仁愿下旨警惕倭国,导致倭国偷袭失败。
其实最开始,在偷袭大唐的事情上,宝女王与中大兄就有分歧。
宝女王不愿再与大唐为敌,反对偷袭。
可中大兄却认为,不驱逐九州的唐军,将来唐军必定会穿过马关海峡,吞并倭国全境。
为了获得宝女王的支持,他提出了一个让宝女王无法拒绝的计划。
首先,此计划完全由中大兄手下的军队执行,宝女王不参与,而且她还可以掐好时间,向大唐告密。
只要时间拿捏的好,长安得到消息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倘若偷袭成功,从大唐手中夺回九州,那就不用担心大唐了,由中大兄驻守九州,防备大唐。
宝女王的军队负责驱逐新罗、靺鞨和虾夷。
如果偷袭失败,中大兄就会将手中所有兵力,全部交给宝女王,他再亲自前往长安谢罪。
如此一来,大唐也不好再追究了。
结果,中大兄偷袭失败了,宝女王告密的效果也不好,大唐皇帝直接下令,不准倭人再进入大唐领土。
眼瞧着高句丽被大唐消灭,倭人都充满了恐慌。
宝女王希望中大兄完成诺言,将手中兵力交出来,再亲自前往大唐请罪。
中大兄哪里肯答应!
他当初说这些话,只是为了让宝女王答应突袭大唐,不捣乱罢了,一开始就没打算真去请罪。
宝女王大怒,派手下的阿倍比罗夫出兵攻打中大兄。
结果双方这一内斗,手下人不干了。
长宗我部氏脱离了中大兄,逃到了伊予岛(四国岛),苏我氏脱离了宝女王,逃到了三河地区。
另外一些地方上的守护率,也不再听从宝女王、中大兄的命令。
这时候,靺鞨、新罗也向倭国调兵,开始扩张地盘,尤其是靺鞨,分兵多路,直奔都城飞鸟城。
宝女王无可奈何,只好率军驻守飞鸟,也顾不得再跟中大兄内讧。
中大兄则率军驻守长门和石见,防备大唐。
他知道倭国最大的威胁不是靺鞨,也不是新罗,而是占据九州的大唐。
只有光明正大的打败一次唐军,他在倭国的威名,甚至在整个辽东的威名,就会到达顶峰。
到时候才能整合倭国内部的力量,驱逐所有外部势力。
他的想法虽然美好,可如今的局势下,倭国军队早已失去斗志,士兵们不断叛逃,甚至还有人想兵变。
刘仁愿便是看准这一点,才请旨攻打长门和石见。
李治看完奏章后,问道:“扶余福信已经被倭国消灭了吗?”
郝处俊道:“隼州传来的奏报中,并未提到过扶余福信,料来已经被倭人消灭了。”
李治摇了摇头,道:“没有消息,说明消息被倭人给隐藏了。隼州只有一万多军队,不可贸然行动,传旨刘仁愿,小心防备,等候命令,不可小瞧倭人!”
郝处俊拱手道:“臣领旨!”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