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维是想将那些害怕被海瑞弹劾的官员拉到自己的阵营。
他说完后,王崇古朝着小万历重重拱手。
“陛下,隆庆和议乃先帝钦定,百官皆无异议,自和议之后,我朝与蒙古俺答互市,终结了百年边患。”
“互市之后,我朝九边军费下降,每年可节约150万两,用来补充国库!”
“此外,当下边贸繁荣,曾经贫瘠荒凉、四处都是流民的大同镇、张家口,已成北方商贸重地,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商贸,人口一年之增长抵得上互市前五年,臣兢兢业业,为配合朝廷新政,开始丈田……”
“与蒙古互市,乃是我朝国策,然而今只是因一些人违背法令,售卖朝中禁物,便让张、王两族背上了意欲叛国谋逆的罪名,臣难以接受,若陛下真以为如此,臣恳请陛下赐死老臣!”
……
张四维与王崇古配合得非常默契。
一个言海瑞之奏疏完全是诬陷,是邀名卖直之举,将一部分官员拉到自己的阵营。
一个则是在表功,表达互市之后山西的发展,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也让官员们明白山西不能离开他。
二人说完后,都察院监察御史郭庭大步走了出来。
“陛下,臣去年曾奉命巡视山西,臣以为,若无隆庆和议,山西不可能有当下之太平;若无张、王两族运送盐粮补充军饷,则无当下边境之稳固;若无山西商人在互市中的贡献,则无边境商贸之繁荣……”
“海佥院小题大做,罔顾事实,实为博直名!此事,严惩那些触犯法令之徒即可,令张王两族禁止经商,罢黜张阁老与王部堂,实属荒缪!”
郭庭说完后,礼科右给事中孙成立即站了出来。
“陛下,此奏疏之罪证,根本无法证明、张、王两族有卖国谋私之罪。若朝廷疑罪从有,那将会是整个山西的灾难!”
“张、王两族在山西名声甚佳,且还是晋商之领袖,一旦禁商于张王两族,至少有数万受雇于晋商的百姓都难以填饱肚子。此外,张、王两族禁商,必将影响对外互市,如果再因此引发战争,那……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无确凿罪证而重惩张王两族,换来的是山西的内乱,是边境的战火,也会使得许多山西百姓无奈之下,成为流民,甚至是反民!”
自卖自夸,不如被别人夸。
这二人不是被张四维或王崇古授意,便是这二人的门生故旧。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二人说完后,顿时有十余名官员站出,高呼附议。
纵观这些人的身份。
有科道言官,有兵部的、刑部的、礼部的等,大多都是张四维与王崇古的门生故旧。
当然,也有顾大局者。
附议只为避免山西内乱与战事。
还有许多没有表态的官员,并非反对,而是在等张居正与吕调阳表态。
一旦张居正也同意这样做。
无论海瑞接下来查出什么,此事都不会牵扯过多。
此刻。
王崇古与张四维已甚是兴奋,他们最大的倚仗,就是群臣之力。
这些官员为了他二人的只有少部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为了顾全大局。
就在这时,左都御史陈瓒走了出来。
作为大明三法司中最有权势的官员,他的表态非常重要。
“臣附议!”陈瓒语气坚定地说出三个字。
他如此说,自然是为了顾全大局,防山西生内乱,边境起战火。
他的支持。
对张四维与王崇古二人而言,完全是意外之喜。
这一刻,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他们。
如此多的官员支持他们,反对海瑞,即使是小万历与张居正不满,也会充分考虑官员们的情绪,不然朝会之后,小万历的御案之上,必然是一大堆奏疏。
紧接着。
礼部尚书马自强站了出来。
张四维的心情顿时变得紧张起来,马自强虽是他的亲家,但与他的关系一直不好,且对方在朝堂的话语权很重,若支持海瑞,一下子就能将陈瓒之言压下去。
“陛下,臣以为,无论海佥院查出什么,都应轻惩张、王两族,因为山西离不开张、王两族,此事过后,朝廷多派御史与厂卫监督便是,而不必对张王两族禁商!”
马自强做事求稳。
他想出的办法,永远都是最稳妥的办法。
马自强说完后,申时行站了出来。
“臣附议!”
随后,王锡爵、沈一贯、许国、王祖嫡、赵志皋等官员纷纷站出,表示附议。
这群官员全都是“顾大局”的官员。
“亲家,真是我的好亲家啊!”
跪在最前方的张四维已快笑出声,他根本没想到陈瓒与马自强等人会支持他。
依照目前几乎一边倒的支持率,即使小万历与张居正支持海瑞,也必须要照顾到官员们的想法了。
这一刻,张四维与王崇古已感觉胜利在望。
他们将粉碎大明最具有攻击力言官海瑞的一次重击。
就在这时。
户部尚书殷正茂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殷正茂朝着小万历微微拱手,然后瞥了周围表态的众官员一眼。
“陛下,既然关门了,臣以为大家就应说一说实话。”
“张阁老身在内阁,大权在握;王部堂守在边境,军权独揽。张王两大家族因朝廷盐引与在朝官之势而发家,成为晋商领袖。”
“如此有权有兵有钱且身在边境的家族,朝廷怎能不忌惮!莫说张、王两族有当下如此多的罪状,即使无罪,朝廷也应防着张、王两族。”
“臣以为,张、王两族该到了为朝廷做牺牲的时候了,张王两族禁商,张阁老与王部堂致仕,方能使得朝廷安心。大明江山之稳固,高于一切!”
“当下,诸位反对海佥院之奏疏,一部分是惧海佥院对其弹劾,一部分是以张、王为靠山,还有一大部分,则是为了顾全大局,为避免山西内乱与边境生战而反对海瑞。”
“臣以为,为大明江山之稳固才算是顾全大局,即使山西遭难,也应彻底清除张、王两族的边境之患!”
殷正茂一下子将大实话道了出来。
他话语刚落,礼部员外郎王进便站了出来。
“殷部堂,此言差矣!朝廷怎能因怀疑张、王两族可能威胁到大明江山稳固便将其毁掉,这……这不是因噎废食吗?当下朝堂权势最大的,不是张王两族,不是张阁老与王部堂吧?”
他指的自然是张居正。
他认为依照权势排名,张居正才是最有可能危及大明江山稳固的官员。
张四维听到此话,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礼部员外郎王进乃是他曾经的属下,此话正是他交待的,目的就是让张居正无法以‘张王两族权势过大有倾覆大明江山之可能’对其进行攻击。
因为张居正的权势更大。
张四维甚至还准备好了弹劾张居正权势过大的奏疏。
只要朝廷以这个由头对他定罪,他便找言官弹劾张居正。
让大明朝堂彻底乱起来。
听到此话,殷正茂瞪眼道:“你是眼瞎了还是耳聋了,张首辅为朝廷、为百姓做了什么,张王两族又为朝廷、为百姓做了什么?他们有何资格与张首辅相提并论?”
能在朝堂上这样说话的,也只有户部尚书殷正茂了。
自从在河南收拾完宗藩,让国库增加一大笔收入后,殷正茂已经半只脚跨进了内阁。
腰杆贼硬。
殷正茂看了一眼张四维与王崇古。
“功是功,过是过,立功时已受过赏,还想以往昔之功抵今日之过,简直是痴心妄想!”“张阁老,你有什么功,不是一直跟在张首辅屁股后面做事吗?王部堂,你又有什么军功?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不就是促使了隆庆和议吗?”
即使是张居正说出此话,张四维与王崇古都会怒而反驳。
但此话从殷正茂口中说出,二人却无力反驳。
论政事之功,殷正茂任户部尚书,考绩甚好,外加近日在河南又立下不世之功,训斥在内阁无功无过的张四维,确实有底气。
论军事之功,殷正茂在南方抗过倭,剿过匪,且全是打胜仗,并不比王崇古差。
殷正茂朝着小万历重重拱手,高声道:“陛下,为了朝廷,该是张王两族牺牲的时候了,如果张阁老与王部堂不愿家族弃商,臣恳请将二人罢黜,臣愿前往山西,平一切内乱!”
殷正茂此话,让一众支持张四维、王崇古的官员都低下脑袋,无力反驳。
这一刻,张居正与沈念都忍不住笑了。
二人还没开始发挥,殷正茂一人就快将局势扭转过来了。
王崇古面色铁青。
“陛下,殷正茂之言,完全是莽夫之言,臣不敢苟同。他往昔于西南剿匪之时,贪墨受贿之罪状足以装得下十个竹筐,而今又自居功高,实为奸臣!”
王崇古说完后,几名言官立即会议,开始揭起了殷正茂的伤疤。
一时间。
皇极殿如摊贩云集般的棋盘街一般,满是争吵声。
小万历并没有阻拦。
他想要听清每一名官员的主见,看一看朝堂最真实的模样。
大殿两侧的锦衣卫们全都瞪大眼睛,看着唾液横飞的官员们。
吵架没事儿。
一旦打起来,他们必须立即去拉架。
与此同时。
张居正轻捋胡须,目视前方。
他等待着这些喜欢逞口舌之快的官员们说累了再开口。
御座东南侧。
负责记录起居注的王家屏,眉头紧皱。
望着下面“热闹”的场面和关闭的皇极殿大门,他实在不知今日的起居注应该如何撰写,用一句“四月十三日,上视朝”显然糊弄不过去。
但此时此刻,似乎这句话又最为合适。
(本章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