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7章 完了,昆曲要被一网打尽(1 / 2)破贼校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17章 完了,昆曲要被一网打尽

台下的俞巧莲和董理对视一眼,跟在座的其他戏曲工作者一样,脑子晕乎乎的。

文阀?

还有这个词。

张主任真不愧是当大官的,居然随口编出一个词来,听起来还那么印象深刻。

只是不大明白,它到底是个啥意思。

坐在另外一边的汤显祖,与同行们交换着眼神,惊讶不已。

文阀?

他们都是读书人,马上听出这个词的杀伤力。

垄断资源,玩弄文化,这罪名有点大,张主任说的是谁啊!

大多数还迷迷糊糊的,汤显祖心里却隐隐猜到是谁。

虽然他跟王世贞兄弟关系决裂,跟戏曲研究院那一伙人分道扬镳,但是他的才华依然有人器重。

尤其是他读了李贽的许多著作后,敬仰不已,特意跑到南京去拜师,成为李门门下一位学子。

有这层关系,汤显祖很快结识到另外一个群体。

屠隆、汪道昆,他们也是东南名士出身,也喜爱戏曲,颇有文采,创作过许多戏本。

他们此前跟王氏兄弟都是好友,属于戏曲研究院的一分子,经常遥相呼应,一起进行文学创作。

可是万历年后,他们与王氏兄弟的政治理念出现裂痕。

尤其是汪道昆、屠隆等人仕途越来越畅顺,官位越来越高。

王氏兄弟被死死按在苏州和昆山,在民间士林名气再大,也谋不到一官半职。

得不到“一展抱负”机会的王氏兄弟,思想越来越偏激,对国事时政的抨击也越来越尖锐。

但是对于汪道昆、屠隆等人来说,王氏兄弟这些抨击,属于不了解情况,以偏概全,完全是书生意气。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强词夺理。

王氏兄弟却认为汪道昆等人在官场太久,没了读书人的气节和风骨。

于是两边越走越远,明里没有决裂,还是好朋友。

暗地里大家都知道,早就势如水火。

汤显祖受屠隆邀请,又在南京等了一段时间,跟着浙江巡抚汪道昆一起坐火车进京。

这列火车可不得了,除了汪道昆,还有两广总督刘应节,静海巡抚张学颜。

从浦口出发后,沿途又在徐州上来江苏巡抚蔡茂春,在济南上来山东巡抚方逢时。

这些督抚也听过汤显祖的名气,对他十分客气。

旅程耗时一天一夜,从这些督抚闲聊的话语里,聪慧的汤显祖也猜测到许多内幕。

今天在会议上又听了张四维的话,跟此前那些含糊不清的话一对比,很多东西非常清楚了。

张四维还在继续讲话。

“这些文阀啊,自诩是名士,饱读经书,便肆意抨击时政。或写文章刊登报纸,或写书稿刊印发行。

字里行间,仿佛天下人都是碌碌无为、浑浊不堪的小人,只有他是众人皆醉他独醒的君子!

好像天底下谁都是昏庸之辈,只有他可以力挽狂澜。

天下新政,他没有几样看得上眼。

太平盛世,他看来不过如此!

洋洋洒洒,论尽天下事,骂完天下人,仿佛他说的就是公理。

难道他是天,他是圣人?他说谁坏的就是坏的,他说谁是好的就是好的。

荒谬!

在大明,口含天宪、一言九鼎的只有皇上!”

听到这里,就算不懂政治的俞巧莲、董理等艺人,也听出话里的火药味。

潘晟、杨令德等官员确定张四维这次祭旗的是王氏兄弟。

他们心里清楚,王世贞、王世懋没有张四维说得这么胆大妄为。

恰恰相反,在万历初年,皇上收拾以松江徐家为首的江南世家集团时,王世贞兄弟及时“反正”,站在皇上和朝廷这边,帮忙摇旗呐喊,收拢人心。

在朝廷横扫了诸多江南世家,数以千计名士大儒后,帮着收拢和安抚了大部分读书人,为稳定江南人心做出了卓著贡献。

那几年,身为精神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的张四维,在江南暂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凤洲公、季美兄喊得十分亲热。

现在说翻脸就翻脸。

不过潘晟等人也知道,王世贞兄弟这几年,确实有些出格。

可是皇上和朝廷为什么不重用你们,你们两兄弟没点数?

你们除了会诋毁诽谤,或者功歌颂德,还会什么?

既然如此,皇上和朝廷给了你们这么大的荣誉,追赠先父和先祖,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彰你们兄弟俩。

选你们为文艺联合会副理事长和理事,文学协会理事长和理事,把你们捧成天下文坛领袖。

你们就安安心心在苏州过逍遥快活日子就好了,非得心怀不满,非得要想讨个官阶,享受致仕官员的待遇,还希望是三四品官阶。

开玩笑!

三四品官阶已经是布政使、布政司右参议一级的官员,致仕后如果是宪议大夫,可留京,其余必须留住省会。

要是给你俩加授官阶,必须留在扬州或南京。

可皇上留你们兄弟二人的目的何在?就是在苏州稳住江南一带的人心,收拢那里的读书人。

希望皇上对你们兄弟俩网开一面?

开玩笑,你们难道不知道皇上最讲规矩,定好的规章律法,以身作则,必须严格遵循,谁面子都不好使。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