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段,李翊则开始解释,为何不去取荆州,而改打庐江。
“若下庐江,则断周瑜归路,使其荆州之师孤悬江北。”
“孙权以幼主上位,兵权不出于己,其必不敢纵周瑜在荆州专权。”
“如此吾等便握江东门户,日后进可攻,退可守。”
“纵周瑜侥幸夺得荆州,亦成无根之木。”
“孙氏又岂容大将拥兵在外?”
“若周瑜不还荆州,则形同叛逆。”
“不肖我等发兵,孙氏自乱矣。”
“若还荆州,则我军唾手可得,岂不尽善尽美?”
“故臣请增兵,非为浪战,实欲以威服人。”
“兵多则势重,势重则敌惧,敌惧则降。”
“愿千岁察之!”
“臣翊诚惶诚恐,谨奉表以闻。”
“建安十一年冬。”
刘备看完李翊的书信,连连拍手称赞。
如果李翊的计划能够实现,那他不仅可以兵不血刃的得到荆州。
还能将淮南之地,尽数收入囊中。
双喜临门呐!
刘备喜出望外,拿着李翊的书信,传于左右心腹之人。
“……诶呀,读李相文字,正如饮醇醪,令人不觉自醉呐。”
刘备伸展了一下腰肢,似向众人炫耀一般,大肆吹捧李翊。
仿佛在说,你们看我家丞相。
与我相交十多年,即便如今已经位高权重了。
人家的书信文字,依然恭敬谨慎,条理清楚。
这就是子玉,这就是寡人的丞相!
在炫耀完,刘备便聚众商议,谁去为李翊助威。
这可以说是一份白捡的功劳。
毕竟李翊明确说了,此一行,只为“秀肌肉”,不为作战。
如此一来,将领们不仅不会损害武器装备,手下也不会死人。
等拿下庐江后,就是一份军功。
不可不谓美差。
于是,众将纷纷请缨,表示支援李相吾辈义不容辞!
刘备又岂不知众人心思,当即唤关羽过来,道:
“云长可引青州兵,前往汝南。”
此前汝南之战,得胜而回,关羽军部并未急着回青州。
而是先留在了徐州,三兄弟叙叙旧。
不想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刘备派关羽去,正好也有理由。
人关羽此前总督南方军事,就是在汝南。
而且人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好符合李相提出的“震慑吴人”的要求。
见刘备派出了关羽,众人也不好再争,纷纷放弃。
关羽领了军令,即率本部青州兵两万人,奔汝南去了。
至于夏口这边,人马已经撤走的差不多了。
包括太史慈部,见荆州之事事了,也向李翊、诸葛亮辞行。
方欲整军还豫章时,忽觉头晕目眩,身子不适,几不能立。
左右人正欲问其缘故,忽见太史慈大呼一声,昏倒在地。
众人大惊,急忙将之救起。
又将此事紧急报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急命医者救之,不见好转。
报给李翊,李翊安慰诸葛亮道:
“江南多疫,豫章又是瘴气之地。”
“子义久居此地,几染病疾,吾此来命张神医随行。”
“可令其为子义医治。”
于是,急召医圣张仲景诊之。
江夏包括刘琦在内的一众高官,都携着礼品过来探望了。
只因太史慈在齐国,也算是市级高官。
这种级别的官位,在江夏出了事儿,刘琦等众亦不好推责。
众人守在门外,静静等候问诊结果。
房间内,张仲景把脉良久,蹙眉曰:
“此瘴疠之气入体,非静养不可。”
话落,提笔开了几道药方,命童子去抓药。
历史上的太史慈是英年早逝的。
李翊也怕太史慈就这样死去,所以对他的病症还是相当关心的。
这几日都暂缓了手上工作,专心等待结果。
待听到张仲景的答复以后,知太史慈已无性命之忧,这才宽心。
“多谢神医。”
李翊谢过张仲景,又对他说道:
“神医年事已高,今又随我大军南下,同受风霜之苦。”
“令翊好不惭愧,不如我使人送神医回下邳去,可好?”
下邳是齐国首都,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回到那里,肯定要比待在江夏舒服。
张仲景却道:
“今太史将军染了疫病,江夏之地忽有其他病患。”
“老夫断不可在此时离去。”
李翊乃安慰张仲景道:
“神医军中学子极多,我观其人,亦晓医术。”
“此间自有其打理,神医还是先回下邳为好。”
张仲景还待拒绝,李翊再三坚持。
张仲景这才应允,便命童仆收拾行囊。
结果李翊,又下一道命令:
“着子义即刻赴徐州调治,豫章军事暂罢。”
“中与张仲景一道同行。”
命令一下,张仲景这才恍然大悟。
无怪李翊急着让自己回下邳,感情是他想让太史慈回去养病。
路途遥远,又担心其他人照顾不好,才设了这么一个套路。
张仲景又好气又好笑,又有几分无奈。
但转念一想,太史慈也是病人。
而且人家身为一方父母官,在边陲镇守十年,劳苦功高。
这样的人就此死去,委实不该。
当下也不说什么,便让人带上太史慈同行。
可太史慈本人却有些不情愿,强支着病体,找到李翊谏道:
“豫章之民,久不沐王化。”
“今吾若走,恐复为山越人所据。”
“惟相爷思之。”
见太史慈还想着豫章,李翊也有些心疼他。
也是,毕竟在那里干了十多年,也有感情了。
突然要走,估计也真是舍不得。
李翊乃执其手,笑着抚慰他道:
“君经营豫章十载,辟田亩、筑城郭,击山越,有大功于齐王。”
“……然此地瘴雾弥野,士卒多疾。”
“今观君病容,可知其地非久居之所也。”
“《兵法》云:‘有所不守,方能守其所必守。’”
“豫章者,弃之不足惜也。”
豫章之地,李翊并没有亲自去过。
但那里毫无疑问是一片瘴地。
看地图上那么大一块儿,人口却少得可怜。
没几处适宜居住的地方,大量的沼泽、湖泊。
几乎每年都要大量的士兵染病,然后替换岗位,调往别处。
偏偏豫章离得又远,调度起来非常麻烦。
有时候底下官员不用心,延误了士兵调度。
造成了大量的士兵病死,惨死。
兼之豫章受地形气候影响,农业始终发展不起来。
大量山越人隐居山中,藏匿人口,政府收税也麻烦。
李翊又让太史慈在那里为自己搞“度田”试验,总结经验。
由此得罪了不少富户豪族,就更加不配合政府工作了。
十多年来,豫章也成了齐国一块流血不止的伤口。
每年淮南都要给豫章填补不少钱。
而离豫章更近的丹阳,也只能勉强实现自给自足,没办法去为它输血。
不是太史慈不用心,而是他手上拿到的资源太少了。
也不是刘备舍不得给太史慈更多资源。
而是豫章之地,实在没必要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去开发。
天下间还有那么多肥地,一支军可取,刘备又何必费那劳什子劲去开发豫章呢?
这些年太史慈在豫章也算是尽心竭力,配合齐国高层决策,采取了大量的试验。
如今太史慈身染疫疾,正好给了李翊一个调度他离开的机会。
在边境熬了这么多年,资历早已累积够了。
又赶上赤壁大捷,当事人染病。
李翊明面上使太史慈回下邳养病,实则是为了调他回京城当官儿。
要知道,下邳的福利待遇是相当好的。
甚至到了要严格控制外来户的地步。
不知多少外地高官,打算将自己的子女户口迁往下邳。
现在李翊让太史慈回下邳当官,绝对是出于好心。
从此以后,太史慈也能体会一把,下邳的爷就是爷了。
念及此,李翊复取官牒示之:
“君功绩已著,当迁下邳为官。”
“然欲膺新命,先疗沉疴。”
“昔孙叔敖病三年而楚兴,君其善自珍摄,来日方长。”
“齐王定不会亏待于汝。”
言外之意,李翊已经帮你在京城那边打通关系了,齐王也知道这件事了。
接下来子义你就只需要安心养病。
如果果真养好了身子,等回到下邳以后,你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太史慈感泣受命,连连拜谢李翊厚恩。
李翊遣关平率精卫三百人,护送太史慈回下邳。
如此一来,夏口的人事安排俱已妥当。
众人纷纷问李翊,您老老人家是否要留在夏口,盯着周瑜?
李翊沉吟半晌,乃道:
“周郎多智多谋,我若继续留在江夏,其必生疑心。”
“吾还是离开的好。”
于是将江夏托付给了诸葛亮,正式将江南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李翊一走,诸葛亮毫无疑问就是荆州的第一话事人。
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相处的这段时间,亦是十分感念李翊恩德。
虽然李翊有时候做事很霸道,脾气不好时也会忍不住骂人。
但李翊做的这一切,终究是为了诸葛亮能够顺利接手荆州。
毕竟他在河北为官,在江南做再多事,也得不到更多好处。
诸葛亮知其良苦用心,乃亲自于江边送行。
至江边时,当着众文武的面,李翊取印绶亲授诸葛亮。
“自今日始,江南之事,尽付孔明矣。”
话落,李翊便解甲登舟,欲北归徐州去。
众皆愕然,虽然这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
只是大伙儿跟李翊相处久了,知他是个极为贪慕权势的人物。
没想到,真正要交还江南大权时,过程竟会如此简单爽落。
诸葛亮一怔,急忙追至江渚,执李翊衣袂,泣曰:
“公何遽去?”
这近一年的相处,诸葛亮也把李翊当恩师一样看待。
知他要走,心中是万般不舍。
李翊见此,亦心中一动,抚其背叹曰:
“吾性刚戾,待君素严,然玉不琢不成器。”
“昔管子射钩,鲍叔荐之。”
“今吾叱咄,实为储才。”
李翊是真心实意盼诸葛亮更好。
倒不是小瞧诸葛亮,只是本位面的诸葛亮受到了太多场外的压制。
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并且跟历史上那种地狱开局不同,诸葛亮拿到那种剧本,只能是火力全开。
但如今这样一出剧本被诸葛亮拿着,李翊就不得不扮演“严师”的角色。
盼诸葛亮能如历史上那般,拿出百分之两百的精神来做事。
至于为什么么……
时江风骤起,李翊深吸一口气,以手指奔涛曰:
“此水终东去,犹吾志在北。”
“吾与齐王起于草莽,奋战十余年。”
“舍生忘死,乃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吾终将老去,早晚要将大事托付让人。”
“故吾实不忍见此基业所托非人。”
“君之聪慧胜吾十倍,唯欠果决,故往日相逼,皆为此耳。”
李翊很少对人这样说话,对诸葛亮这样说,绝对是自己的真心话。
诸葛亮愣在原地。
李翊已登上轻舟,于舟上轻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