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1章 选择立场(1 / 2)中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1章 选择立场

河东郡,新郡守诸葛亮故地重游,巡视平阳县。

平阳人口稠密不亚郡城,加上旁边又有造船厂,使得平阳优势更大。

诸葛亮来到城郊水田,五月之际稻田一眼望不见尽头。

佃户、自耕农、奴隶或者临时雇工混杂各处,拔除稗子。

诸葛亮远眺片刻,只觉得压力更大。

原来他只需要考虑平阳,或陈仓一县的发展,甚至可以从周围各县虹吸人口。

而现在户籍管理严格,人口流动不便,山野之间隐户也都陆续筛查出来。

想要发展河东,就不能用旧有的想法。

河东盐池是幕府直管,司金都尉府又准备依托平阳,在周围建设一座规模仅次于韩城的冶炼基地,以便就近使用太原、西河的煤、炭。

工业发展的好处,诸葛亮一眼就能看到。

可也有坏处,韩城周边工人、矿奴积聚,最近几年矿奴也可以休假,拿点赏钱出来喝酒,在女闾里放松一下。

为了挣钱,韩城周边的男子多来韩城参加官府的雇工,虽说比周围各县富足,就是婴孩养育不如周边。

以河东现在的人口,支持一个平阳船厂就已经很勉强了。

如果想要再建设与韩城规模类似的冶炼场,就必须从外地调人,外地也没有富余人口,只能从幕府直辖的奴隶中调拨。

这些人来河东,以后技术熟练后,成为自由人,也多会返回本籍,不利于河东本地发展。

因此诸葛亮决定上奏延迟河东冶炼场的建设,现在应该继续保持农业生产。

没有额外军事负担的情况下,河东秩序良好,百姓农忙之余要么参加雇工,要么积极生育。

河东尽可能的积攒粮食,才能方便进兵关东时供输军粮。

哪怕中条山作梗,无法直接往陕津运粮。

可运输船队北边走汾水,南边走涑水,都能低成本、高效率将粮食运到陕津。

三门峡凿通后,哪怕是太原的粮食,也能顺汾水、黄河而下,供给前线大军。

很多人乐观的认为关东、河北大姓纷纷出海逃亡,各地可以席卷而下。

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大族也只是分枝后出海避难,那么大的祖传基业,哪怕嫡脉放弃,也会有庶流小宗站起来继承、接管。

就大司马对关东的策略,这些人肯定会死守、抗争到底。

就食于敌的设想,缺乏施行的余地。

若是粮秣跟不上,前线十几万大军绝粮,一战覆没,那大好局面就没了。

不想崩解,就必须对关东妥协……显然这与幕府的终极追求不符,也不符合诸葛亮的治世理念。

若是向关东妥协,那现在坚持的这些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河东必须发展农业,尽力为征讨关东的部队积蓄粮秣。

于是诸葛亮就任之初巡查各县后,一封《议河东储粮疏通过平阳的蒸汽运输舰,用了两天的时间摆在了黑熊面前。

此刻的黑熊,进一步给秘书台放权,例行的县一级公文交给他们处理,他主抓关键的财政度支以及书信往来。

与基层的书信往来,可以起到关键的监督作用。

知情的百户、县令长可以知情不报,但他询问的话,对方就必须给个说法。

中低层官吏相对割裂,还没有完成大联合。

百户系统与郡县系统并行,涉及到对方,乃至是内部同僚的问题,往往也能如实根据‘听说’的信息汇报给黑熊。

拿着诸葛亮的这封奏疏,黑熊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上奏时承受的心理压力。

自己已将新门河渠开凿的人力减半,关东籍贯的官吏、士人恨不得掏钱雇工去协助开凿。

哪怕明明知道凿通砥柱后,未来关中能强化对中原、河北的管理,可这些人还是咬牙接受了。

这两年多待在陈仓,近距离管理凉州、益州,自然加速了这两个地区与中枢的互动、融合。

关东人感受到了压力,甚至迫不及待想要开启中原、河北的统一战争。

与之相比,益州士人也开始出现狂热派,想要让接下来的第一场战争在益州爆发。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