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开拍与热闹(2 / 2)吃酒不吃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也就是最开始的时候,周边大范围的绿幕有些影响演员的发挥。

即便是丑国来的演员,他们也都没有任何在绿幕前拍摄的经验,幸运的是,除了极少数几个场景,大部分的绿幕其实都是用在远景的部分。

所以,虽然有影响,但真心不大。

蒋文的发挥很稳定,他把一个有些久经沧桑的队长刻画得很是到位,不过开始的时候他没搞清这片子的定位,或者说,他不够耍帅。

深刻没问题,为了这个角色,他写了不少的人物传记,还专门和王旭讨论过,王旭甚至还鼓励他把这部分关于墨菲的人物传记,写成了真正通顺的文字,放到了GIT上,作为周边人物小传而存在。

梁佳辉也是一样,他对于密码这个反派人物的剖析格外深刻,王旭在剧本里是对这个人物的背景有所描述的,这是一个背叛者,但却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

他只是在亲情和友情之间,选择了亲情而已,他无法忘记虚拟世界中的家人,他甚至感觉外部的世界才是虚假的。

这是一个在真实与虚假中彻底迷乱的可怜人,他毫无疑问伤害了很多人,但也毫无疑问是一个被矩阵彻底搞疯了的人。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有深度的角色,为此,梁佳辉同样完整地建立这个人物的人物小传,他甚至更为积极地为他编造了整个家庭。

忙碌的父亲,慈祥的母亲,还有她喜爱的,整天缠着他的妹妹。他感觉自己被墨菲骗了,骗得离开了自己的家庭,但是他很隐忍,没有让墨菲看出破绽,反而在关键的时刻给了整个小队几乎是致命的一击。

如果不是坦克提前发现了他的异常,可能整个队伍都会被彻底消灭。但最终坦克利用了他,传递出了错误的信息,但也导致了他的愤怒,因为他彻底回不去了。

他试图拔掉所有人的接口,却终于被醒来的坦克干掉了,死前还带走了两名队员的生命,顺便暴露了这艘飞船的位置。

而约翰扮演的史密斯则更是复杂,他也是叛徒,但他其实也并不信任矩阵本身,他叛变的目的也是为了更高的权限,他是为了复活他的爱人。

在王旭的这一版的《黑客帝国》里,并没有谁是单纯的,好人坏人的定位也只是位置的不同而已,甚至有很多人会得到另外的解读。

比如,到底哪个世界才是真正虚幻的,毕竟那些科幻场景似乎也不是那么真实,地下城市的存在,遥远的西安,穿梭于地下的飞车,反重力的摩托等等,真的就那么真实嘛。

王旭只负责挖坑,他不负责回答,电影也同样不会给出答案。

如果按照电影宇宙的设定,那么显然虚幻和现实是清晰的。

但设定就一定是真实吗?这同样是一个问题,甚至电影宇宙难道就真实了?王旭特意使用了电影宇宙这个概念,就是给人这样一种迷幻感。

电影还没拍出来,根据小说诞生的各种假说也猜测就已经充斥着各大论坛了,丑国那边的很多娱乐相关的网站,也会不断转载各种各样的背景世界之类的讨论。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开源的幻想设定,根据协议,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其中的创意,如果你把内容上传了,等同于你已经授权别人使用了。

这其实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方法的大门,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实验,如果说有哪个国家对这种新玩意最感兴趣,那毫无疑问是自由散漫的西方人了。

各种讨论逐渐从GIT到公告牌,到论坛,到门户,最终扩展出圈,进入主流媒体的视线。

这些年,互联网在丑国已经开始了全面的普及,发展可以说方兴未艾,而且正是拉链顿总统的执政方向所在,媒体自然是对这上面的风吹草动无比感兴趣。

当这种事情进入全民热潮的时候,那就不是任何事情可以阻挡的了,这是一个互联网事件,又是一个娱乐事件,那可以聊的就多了去了。

如果媒体不蹭热度,那就不能叫媒体了。从报纸到杂志,从电台到电视台,反正只许你说不想看,不许你说看不着,王旭的电影刚刚开机,就算是达成了这样的成就。

王旭电影开机的消息已经被新线在丑国的新闻媒体上爆出了,王旭和王霏的身份,惠特尼的加盟,香江歌王的参演,各种消息,一条条缓慢的释放着。

已经开始有人说,这片子是一部歌手们的联欢会,并不是什么正经的电影。

谁能想到,此言一出,GIT上的大量拥趸就不干了,这可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宇宙的开源项目,在他们心中神圣得很呢。

于是各种辩论不仅仅充斥着传统的新闻媒体,更是充斥着雅虎等新兴互联网门户之上。

嗯,没错,雅虎刚刚成立了,GIT基金会还投了的那种,是一个扶植项目。谁让创始人不仅仅是斯坦福毕业的,还是个华人,拿到GIT的投资和扶植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新线都有些搞不明白了,他们也是运作电影的老手了,虽然能够想象到新模式可能带来讨论度,但怎么也不会想到会这样夸张。

这电影才刚刚开拍,整个世界似乎就都在讨论这件事情了,甚至压都压不住,这是新时代,这是新热点,更是这一届丑国政府重点扶植和激励的行业,简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

新线曾经要求王旭在科学上做点事情,来预热这部影片,但谁知道,王旭这人拍科幻片,那就是天生自带流量的那种。

他本来就是新兴领域的神,他说要干啥,你信就行了,不信那就不叫信仰。

丑国人可是什么邪教都敢信的主,约翰就信一个叫科学真理教的邪教,至少华夏认定这个宗教是邪教。

但还好,约翰并不是什么宗教疯子,相反他拍电影的态度还格外地认真和专业。

也许是很多年事业不顺,让他的气质多少带了些忧郁,经过化妆,自然产生了一种有些阴郁的感觉。

再配上阴沉的天气和低沉的音乐,那效果,妥妥的大反派既视感,让王旭颇为满意,拍摄进度也颇为顺利。

王旭刚开拍没两天,这一期的《科学》杂志发布了,《王旭的订婚戒指研究》项目作为封面大剌剌的就那么亮相在公众面前。

你要说王旭在哪里名气最大,除了网络上,那就是在科研领域了,丑国的大学里几乎就没谁没听过这个名字的。

毕竟现在的GIT真心影响力太大了,别看才短短几个月,但其扩展之快,应用之广,影响的科学研究之多,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哪怕是和IT领域无关的很多领域,也同样因为大量科学库和科学计算软件的开源而被吸引过来,不得不投注以关切的目光。

X.W,王旭,水木,华夏,这几个词,在各大科研院所,是这段时间绕不过的话题。

然后,就有人发现,这个王旭应该就是那个石墨烯的发现者,为世界打开二维材料世界大门的科学家,同时他也是新兴蓝光二极管的发明者,为世界打开新的亮度发明家。

他还是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的诸多新方法的开创者,是抑郁症音乐疗法的推行者,更是抑郁症治疗用音乐的演唱人,好嘛,这叫一个复杂。

然后,再看着GIT上几乎数不清楚的王旭建立的项目,甚至连GIT本身都是这个王旭,在GIT上被称为代码之神。

现在,这个神居然订婚了,还为了搞个订婚戒指弄了个课题做研究,然后还发在了科学上。

好吧,这个世界太魔幻,我看不懂,不知道有多少博士薅着自己不多的头发,发出怒吼。

然后就有不少的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那篇论文,论文其实很简单,其实就是说了他用自己和未婚妻的头发做材料,利用高温高压环境,以小颗粒金刚石为种子,成功培育出来了宝石级的成品钻石。

成果不错,要说有多震撼,倒也说不上,不过确实噱头十足。

王旭宣称培育出来的钻石品质非常高,然后就有人找到了香江当时的报道,有珠宝鉴定机构认真鉴定的鉴定书作证。

这内容做不了假,科学能发出来,说明他们已经判断过事情的真伪了,更何况成品的照片都上报纸了。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宝石级的人工钻石已经可以实验室合成了。

按照这个逻辑,这其实还真可以算是一项顶级的科学研究,虽然上《科学》有点欠高度,毕竟估计不会有什么人引用。

但这研究的热度肯定是够的,科学家也是讲究时髦的,这东西就很时髦,而且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这样的发现,上《科学》又显得毫无问题了。

真没想到,这个到处制造噱头的话题专家,居然这么短时间就搞出来如此重大的科研成果。

对于学者而言,他们看到这东西能够实验室合成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弄个戒指,而是想到了很多金刚石的实验用途。

比如是否可以作为光学元器件,这东西虽然有点脆,但硬度足够高,如果纯度足够高,导光度也非常的好,不知道是否可以制造在太空使用的镜头什么的。

科学家的脑洞从来都不小,实验室可以合成那么大的,按照论文的说法,这并不是极限,只是赶时间而已,那么就可以考虑更大的,一些透镜之类的就不是不可能了。

至于价格,科学家还真的很少考虑这东西,很多实验室里用的东西,在外面都是奢侈品,在实验室里,可能就是消耗品。

比如,金,银,是奢侈品,但在实验室中,价格比什么钯啊,铑啊之类的金属差远了。而即便后者,在实验室里依旧可以说是常见的消耗品。

要么怎么说科研烧钱呢,那是真的烧的就是钱。

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是如此思维,好事者同样有之。最近王旭在新闻上一直是热点,凑热闹可不是只是华夏人的爱好,丑国人同样如是,丑国科学家也同样。

然后《科学》杂志的新内容就被捅到了大众传媒之上,被广泛的转载于各大新闻媒体之中,从报纸到电视台,好不热闹。

这会儿的媒体还有几个正经的媒体人,并不都是混子,也还多少要端着些架子,总要请两位正经的专家评价一下。

结果就是,稍微慢了那么一丢丢,这边的采访还没正式出炉。伦敦交易市场的“英美资源集团”股票开盘就跌了5个点,然后整整一天都是一路红灯。

英美资源集团是一家专门搞矿的企业,煤炭、铁矿、铜矿、铂金矿、镍矿、锰矿,当然他也是南非主要钻石供应商“戴比尔斯”公司的母公司。

别管别人的分析如何,投资人用真金白银投票,吓坏了。

然后就有研究珠宝的,研究市场的,研究经济的专家,分析实验室成功合成宝石级的钻石,对未来珠宝市场可能的影响,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个热闹了得。

得亏王旭并没有详细地介绍这种钻石到底该怎么培育,更没有公布成本,而按照科学家的普遍猜测,无论怎么算,王旭的方法成本都应该颇高才对。

不过,顶级钻石还是多少受到了一定影响,甚至每年的钻石拍卖会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成交价格和数量都有不小的降幅。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工业制成品的威力,就这,还只是实验室合成。

按照一般的逻辑,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起码都是五年起步,十年不长,甚至如果成本永远降不下来,那么永远都待在实验室的可能性也绝对不小。

钻石巨头们自然有办法各种公关,各种宣传,反正钻石本来也就是他们吹出来的,接着吹就是了。华夏的情况不好说,这个国家的事情实在有些诡异,但西方还是很好洗的。

其实,且不说整个地球的钻石储量非常庞大,仅仅从可挖掘的储量而言,钻石也不是什么特别稀缺的物件。

现有的钻石矿大都没有拼命挖,甚至探测总储量的事情都不愿意认真去做,这东西都是在资本的控制下有计划地出货。

前苏联,现在俄罗斯境内就发现过超级大的钻石矿藏,只是基于如果大量开挖就不值钱了的态度,和西方资本达成了共识,大家按照配额来卖。

而在地层深处,钻石的储量可能高达上千万亿吨,要这东西真的那么值钱,早就有人琢磨着去挖了,但谁都知道,这东西如果真挖出来,那就不值钱了。

但《科学》杂志的论文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钻石的形成,肯定并不需要什么上亿年的结晶过程,或许自然形成确实需要,但不是必须的。

宝石级的品质也证明了以前宣传说人工钻石都只能做工业用途的说法就是瞎扯。

这些都是以前忽悠人买钻石的一些说辞,一篇论文,至少就打假了两个内容。但其他的说法还有很多呢,特别是关乎爱情啦,婚姻啦之类的,那就玄学了。

更何况,谎言嘛,只要一直说,自然会有人当真的。

所以,至少目前,王旭的这篇论文虽然造成了一些短暂的投资恐慌,但从几年这个时间段来看,一切还好。

至于“戴比尔斯”那边,华夏政府肯定会利用好这一次的契机,让他们帮着做一些公关游说的工作的,加入世贸,可是最近华夏最重要的。

不过,估计这一世,华夏估计得禁止人工钻石出口了,这样才能换来英美资源公司的帮助,你别小看这家企业,这是一家非常老牌的昂撒资本。

起家的时代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时代,在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是老钱中的老钱。

国际交往就是这样的,利益交换罢了,其他都是虚的,想让他们坐下来和你商量,就得有能够交换的底牌。

当然,如果你真的啥都没有,他们就直接抢了,他们试过,后来发现抢不动,才坐下来谈,但也从来没把你当成伙伴。

王旭能做的很少,折腾来折腾去的,不过就是帮忙攒点家底,凑些底牌罢了。

——

(明天见,又是万字)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