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尼最近迷上了大鼓书,明明听不懂,却没事就跑去听王旭妈妈唱大鼓,特别是听说有个含灯大鼓的唱法,还专门请王旭妈妈给唱一下,弄得王旭妈妈很不好意思。
她虽然在这方面一直没出师,但那是老师要求严,糊弄一下这个小老外还是没啥问题的。至少让她很满意,看她最近每天乐颠颠抱娃的模样,就知道她的心情很不错。
这属于很好的征兆,产后抑郁症与普通抑郁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病真的好起来,那就非常快,几天個把月就能真的痊愈。
而且一般都不会有后遗症,并不像普通的抑郁症那样,有时候甚至都很难判断是否真的治好了。
大鼓书,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国内挺多类似的,三弦,大鼓,评弹,甚至还有各地方言的版本。
但至少王旭在国外是没见过的,所以,这种形式可能是现在全世界独有的,这种唱着讲故事的表演形式,还真就挺独特。
如果说这东西到底像什么,其实倒是和西方传说中的云游诗人有些类似,都是在不同的城市间游走,然后用歌声讲故事的人。
其实,西方的歌曲本身就有叙事的作用,所以也许他们不需要一种新的形式,直接唱歌就行了。
如果你仔细听西方的歌曲,好多歌曲都讲的是一个故事,比如大名鼎鼎,王旭也特别喜欢唱的那首《加州旅馆》。
这首歌,王旭一直翻唱的是那个超长前奏的版本。这首歌很老,差不多十多年前,就被老鹰乐队做成唱片了,全世界唱这歌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这就是每一个流浪乐手必会的歌曲。
但前段时间,王旭突然接到了原老鹰乐队主唱格列·弗雷的来信,这封信是由宝丽金转过来的。
起因是格列·弗雷和唐·亨利两位原老鹰乐队的核心成员,想要重新把老鹰乐队聚集回来。最近,他无意中在一个朋友那里,听到了一个来自华夏的翻唱。
录像里的歌手对《加州旅馆》这首歌的前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编,仅仅前奏就长达三分钟,录像带有些模糊,是一个在酒吧听歌曲的外交官用家用录像机录下来的。
但那个歌手非常专业,无论是他的改编还是演绎,都堪称经典。
这个版本并不是发行版,只是一个在酒吧的弹唱,这种弹唱并不违反版权法。当然,格列·弗雷也并不是找王旭来要版权费用的,相反,他希望能获得王旭的授权,可以在以后使用王旭的编曲。
按照宝丽金的工作人员的话说,格列·弗雷之所以能找到他们,还是因为王霏和王旭在丑国的走红。
格列·弗雷唯一能想到和华夏音乐界有联系的公司,也就是王霏的东家,宝丽金。于是便求助了宝丽金,询问这个华夏歌手是谁。
几经辗转,最后才找到了负责发行王霏专辑的负责人。
那人一看,哦豁,这不就是我家王旭嘛,于是这封信就这样跨过太平洋,来到了王旭的手中。
好吧,王旭真没想到,自己演唱的版本不是人家的原版,反而是他们重组乐队后的全新演绎。算了,抄哪个不是抄呢,又不是第一回了。
不过既然人家找来了,态度还挺客气的,那必须得答应啊,绝对没有什么补偿的意思啊。
王旭不仅仅寄去了自己的编曲曲谱,还录了一张自己的演绎版以及王霏的演绎版的CD给寄了过去。顺便说明自己打造了一个非常棒的录音棚,这张CD就是在他自己的录音棚里录制的,欢迎有空他们来玩。
顺便也问了一下,自己能不能出个翻唱,如果能的话,会让宝丽金的人去商量版权的事情。最后,就是祝他们重组顺利了。
信同样写得挺客气的,礼尚往来,老鹰乐队在丑国的音乐界堪称殿堂级的,前世的王旭就非常喜欢他们的歌曲。虽然算不上粉丝,主要是对他们的私人生活一点都不了解,不然也不会发生抄早了的这种乌龙。
然后一周内,王旭就收到了回复,对他和王霏的演唱大加赞赏,同意了王旭两口子翻唱的请求,具体费用自然会由宝丽金的人和他公司的人去谈的,信中不会提及。
他在信里说对王旭录出来的纯净音色确实很有感觉,询问他是否了解在华夏开演唱会的可能什么的。
自此,信件就在王旭和格列·弗雷之间往复,后来又换成了电子邮件,后来又换成了ICQ。
ICQ是王旭开发的一个小产品,主要用于网络上的即时通信,交给了玉卓师兄运营,这东西在现在的华夏真心没啥用处,无他,用户太少,只能是个玩具。
网络应用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打底,虽然王旭对各种技术的贡献,让华夏的网络基础建设比前世强了不少,但依旧无法彻底打破物理层面的规则。
更何况,现在的华夏人,还真没多少买得起电脑这种昂贵的产品,连电脑都没有,哪里来的网络用户啊。
丑国依托以前强大的全国电话线路,在网络建设的初期发展十分迅猛,再加上丑国电脑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家庭作为电脑使用的基本单元的模式已经构建成型。
在大约1990年的时候,丑国在线成立,对外大规模提供拨号上网的服务,这其实可以被视为丑国正式开始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的开端。
这几年,网络用户数量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在疯狂膨胀着,但这个年代的网络其实是静态的,也就是基本上都是编辑好的HTML页面,放到网络服务器上直接对外展示。
用户除了点击,就没什么其他的交互行为了,因而,这一代的网络虽然新奇,但真心没什么太大的用处,网络的使用依旧处于爆发的前夜。
虽然源自丑国军方的好多技术也都下放下来,但那些东西技术门槛还是太高了,普通人依旧被排除在网络的大门之外。
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在这一世互联网中最重大的事件发生了,那就是1993年6月,丑国GIT镜像站正式开始对外服务。
王旭出品的大量网络基础服务程序和应用程序,以开源的方式展现在世界面前,这毫无疑问极大地推动了网络化的进程。
从浏览器到服务器,从前端到后端,从交互到数据,这里几乎有着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虽然大多只是初始版本,并没有十分地完善,但各种协议搭配之巧妙,配合之流畅,让人叹为观止。
就比如说浏览器吧,它几乎可以从COS的操作系统的底层直接获得支持,并且在表层的应用程序层自动地调用硬件的支持,来完成界面的渲染。
而所有这些操作,都被封装在了被称为Desktop的桌面系统之中,这一套完整的图形化解决方案,让电脑的操作彻底抛弃了命令行,让用户可以通过鼠标进行电脑的大部分操作。
而浏览器居然是和桌面系统用的是同一套底层,无论是对JavaScript语言的支持,还是对硬件加速的访问都是来自底层。
而浏览器所做的,仅仅需要获取网络资源就可以了,然后渲染交给桌面系统的底层,最终在屏幕上画出漂亮的网页。
而王旭对HTML的支持直接进行了扩展,他允许页面嵌入程序代码,访问页面内部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浏览器端的程序。
整套架构核心,王旭参考的是后世谷歌的e系统,这东西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操作系统,只不过伪装成了浏览器的样子。
太详细的就不解释了,总的来说,就是王旭借鉴了许多后世的架构,在相对简陋的计算机环境下,实现了一些网络应用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王旭甚至还把大量的协议规范都放到了开源项目之中,后来又有无数的贡献者针对这些协议,写出了各种的教程。
之后各种开发工具的开源项目中,也都加入对于各种新协议的支持,这下好了,这国际IEEE,W3C之类的还没制定好协议呢,这边事实标准都已经上路了。
不过这样才是正常的,现在几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吸纳了水木、帝大和华科院的大量团队作为成员,毕竟他们本身就是那些新协议标准的维护者。
这可是前世这些大学想加入都难的国际标准组织,一直都是西方大学和大厂所把持着,现在好了,华夏外交都还没破冰呢,这边电子信息领域已经融合了。
所以,王旭推进的这一次大开源,被业界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大爆炸(Big Bang),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爆炸性的事件。
电子邮件、聊天室、文字游戏、公告牌,社区、网站都开始以大爆炸的速度疯狂涌现,许许多多的商业公司开始以此为基础进行商业化的运营。
无数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涌现,数不清的公司因此崛起,互联网甚至提前数年进入了第一代完全体时代。
因为这些东西几乎都有开源的项目在支持,而使用者的快速反馈,和运营公司的快速反应,加上商业力量开始为开源社区做贡献,这使得这些软件的版本更新几乎是每两个月就会发生一次。
这和以前商业单机软件时代,每年才推出一个新版本的速度可以说提高了好几倍。
正向循环可以说正式形成了,全国,乃至全球友好国家和友好大学的各种团队,开始逐渐接手这些项目,专门形成团队进行维护。
这样的事情当然被上面注意到了,即便没注意到,王旭也会和上面说明白,你可别小看这些科技界的人士,他们真的对政治没什么影响。
但这次的大爆炸,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搭台,商业唱戏的,后面有数不清的资本在支持的,这些人的能量可就不是几所大学,几个项目能够比拟的了。
GIT在西方亮相到现在都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其注册的用户已经超过了百万,贡献者超过了十万,项目上万,代码量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上升了接近十倍。
可以这么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GIT对微软十年的代码量,实现了超越。
当然这么多代码的审核,王旭肯定是做不到的,他自己能控制的,其实也就剩下几个核心应用了,剩下的,都是靠着水木的力量。
以及不断开放之后,其他大学的力量,乃至全世界的力量,这才让这一切的发生看起来像是个奇迹。
而ICQ,只是一个小程序,比起开源的各种网络应用来说,完全不起眼。这东西更像是一个创意产品,而非科技产品。
这东西里面的技术用的都是GIT上已经成熟的东西,是用各种开源库搭建出来的东西。
而且,王旭为客户端选择的还都是那些已经和Dos+Windows系统打通了的那些库,而没有选择更加简单有效的COS专用库。
服务端更是直接使用的GIT上的成熟产品了,这会儿的服务器,也就提供一个人员登录和好友关系的功能,王旭直接用现成的目录服务就搭建完了,根本就没写什么代码。
这个小东西扔给了玉卓师兄,让他在丑国进行运作,然后又为玉卓师兄大致讲了一下互联网的游戏怎么玩,什么抓流量啊,找融资啊,别管盈不盈利,等有人收购,直接报个天价卖给下家就行了。
之后他就不管了,这东西是王旭送给全体员工的礼物,也是送给所有GIT贡献者的礼物。
他把这东西的股权分给了所有的员工,当然只是分红权,而所有为维护GIT做出贡献了的团队,也都分了一点。
王旭的三驾马车,各自分了两个点,王霏和王旭一共分了10个点,玉卓师兄要负责运作,额外给他个人补两个点用来维护自己的团队。
公司员工都会分一点点,不会很多,毕竟王旭这里的员工也没做多大贡献,并不适合大笔撒钱,未来卖大钱的时候,每人能分个几千块人民币就够了。
而GIT上的人就多了去了,王旭只会奖励那些有王旭发起的项目的贡献者们,他们是这一次大爆炸的推手,其实已经把王旭想要的东西送到了王旭手上。
而这一骚操作,不过是告诉世界,王旭真的不在乎钱,他只想把技术推向全世界。
虽然最终每个贡献者也就最多和王旭员工一样,分个几百美元的样子,但这种无私把所有收入分给全世界参与者的盛举也是个值得大吹特吹的事情不是。
玉卓师兄当然不会忘了这些未来会有收益的人的作用,更不会忽视这样一个事件的广告效应。
于是他的操作也愈发骚了起来,虽然没有开源,却也同样首先在GIT社区上面建立了自己的项目。
然后把一篇经过丑国会计师事务所整理统计的AB股权分配方案公布在了这个项目之中,然后作为项目发起人的X.W亲自发布了这一声明。
丑国的普华永道咨询公司负责股权的全部管理工作,但这些股权没有投票权,只有分红权,决策权最终掌握在王旭手里。
千万别小看X.W在GIT上的影响力,他在这上面的追随者已经数以万计,这些人可都是真正意义上的IT精英,无论是接受教育的程度,还是个人财富都是社会中上层的存在。
你没看王旭弄个小说都能在丑国卖畅销书,他写的好多技术文档,特别是互联网架构方面的东西,被丑国的科技出版社结集出版,一本卖好几百美元,居然都卖成了网上书店亚马逊的头牌了。
光是靠着卖书,王旭在丑国的收入都超过了数千万美元,不比他未来卖个ICQ来钱慢。影响力就是财富,对于王旭来说,现在挣钱真的就和捡差不多了。
如果只看收入,你别看王旭窝在帝都都不出门,一年真不比王霏挣得少,明年的统计,估计就会比王霏更高了。
王旭的声明当然是宣称自己为了方便沟通,做了一个商业项目的尝试,为了感谢GIT上贡献者对那些项目的支持,就把这个项目的收入从一开始就捐献给所有为王旭的项目作出贡献的人们。
当然也会同样送出一些股份给包括了各个大学GIT镜像站的维护团队,GIT管理委员会,GIT基金会在内的GIT各种管理机构们。
一个小小的项目,王旭直接拆分成了十万股,每一股的初始价格是一美元,然后给榜上有名的绝大部分人都分了一股到数股不等的样子。
事情扔出去了,王旭就不管了,因为他在忙着拍电影,甚至连程序的后续维护都是玉卓师兄找人做的。
整个项目的投资不大,因为服务器端并不存储太多的信息,所以,对于整个系统的压力也很小,这是一种端对端的通信方式,所以也不支持什么群啊,组啊之类的交流方式。
这就和前世最初的ICQ没什么不同的,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这样的东西极大的满足了用户的沟通需要,只要彼此都在线,那么就可以互相沟通,仿佛彼此就在面前。
互联网在这一刻,这是一种远比电话更为新奇的体验,因为和你交流的人是你完全不认识的,这种陌生人社交就是互联网社交的最初形态。
一个简单的ICQ号码,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就成了你在互联网上的身份,基于匿名体系的社交网络就此初露峥嵘。
这东西是王旭去年写的,拖拖拉拉地写了几个月,内部又测试了一段时间。一直到年后,才真正交给玉卓师兄去运作。
而他自己则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拍电影的过程之中。
电影的拍摄并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讲的故事,毕竟找来的要么是实力派,要么是天赋派,演这么一个并不需要太多演技的科幻片,可以说没啥难度。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