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二章:演员和病人(2 / 2)吃酒不吃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但其他的,真正能够出海,甚至风靡全球的,几乎全是黑人音乐,爵士、节奏与布鲁斯、蓝调、摇滚、灵魂、迷幻、说唱、街头、嘻哈,这些个东西几乎都是在黑人社区里产生,然后慢慢流传出去的。

结果就是,从某种方面来说,黑人文化甚至代表着丑国在外界的文化,成了丑国的文化符号。但黑人这个群体本身,却又始终与丑国的主体社会脱节。

有了黑人总统,有了黑人明星,甚至没有黑人就无法拍电影,但这一切,真的让这个种族彻底融入丑国了吗?

王旭不知道答案,估计也没有所谓标准答案,这东西能讨论一整个世纪,绝对不会现在或者在不久的将来有个答案。

但王旭个人觉得没有,因为他感觉,他们依旧格格不入。

惠特尼是黑人,还是那种从小在黑人社区里成长起来的女孩,父母都是灵魂歌手,属于典型的黑人音乐世家,在黑人中属于比较有地位的家庭。

他们一方面离不开自己的社区,另一方面又非常痛恨自己的社区,他们热爱自己的肤色装饰,小心翼翼地保留着一些传统。

既希望自己的文化被别人承认,却又非常害怕自己的传统被其他人所使用,让这一文化失去了黑人的标签。

他们既享受丑国带来的优越感,同时又随时害怕自己的一切会被丑国所扼杀,始终保持着警惕。

这种矛盾的态度,几乎是从小就深深刻印在每个孩子们的心里。

所以丑国黑人,似乎特别敏感,也特别容易被情绪左右,长期处于一种非常不安的不稳定状态之中。

惠特尼是黑人,还是女人,最近又被家暴,所以格外的敏感,甚至王旭感觉她甚至有点神经兮兮的感觉了。

刚来的时候还戴着大口罩,大墨镜,全副武装,紧紧抱着孩子,嘴角都还有瘀青破损,让挺标致的脸显得格外凄惨,像个受伤的小兽。

看她这个模样,真心不好住什么宾馆。王旭就和她商量要不要和王旭的妈妈一起住,王旭父亲又出差了,家里就妈妈一个人,等她先把伤养好再说别的。

王旭开始还担心她是不是叶子抽多了,才导致她的精神状态那么差。

要那样就麻烦了,虽然在这边她买不着,这会儿国家也不管你来之前的行为,但总归是挺让人烦的,而且以王旭的身份,肯定得上报的。

虽然国家也肯定不会管这个黑人女孩,但加强这一片的管控那是跑不了的。

不过,王旭给她把了把脉之后,还是放下心来。确定了她应该不是那个原因,毕竟她的脉象还挺平稳的,抽过那些东西的人,很多时候,连脉象都是乱的。

王旭的诊断是这姑娘肝脾郁结,应该是家暴和哺乳期的产后抑郁产生的双重结果,是心理疾病,也是生理疾病,但是完全可以调理。

而且还挺简单,去听音室听听音乐,去姜婶那里喝喝汤就行了,至于她脸上和身上的瘀伤,更是简单,王旭那里配的有药膏,让王旭妈妈帮她涂抹热敷一下,两天就能恢复过来。

这药膏是王旭开始让王霏练武之后,就准备了的,毕竟是运动,总可能有了抻筋拉腿,跌打损伤之类的情况发生,就是个有备无患,这就用上了不是。

王旭给惠特尼的安排是先养病,病好了再说拍戏的事情,王旭会英文,没用翻译,直接就和她说明了她的情况。

产后抑郁症说起来可轻可重,轻的自己没两天就好了,稍微严重点的,如果遇上个好老公,可能几天也就没事了,而重的,再没有家人帮助关心的,最后跳楼自杀的也不是没有。

惠特尼的产后抑郁症并不轻,而且她那个老公显然不是什么靠谱的家伙,也不知道惠特尼看上他什么了,所以其实还真有可能产生不好的后果。

王旭跟惠特尼把情况说的严重了点,毕竟现在才九十年代,丑国的大部分人也对抑郁症这种病症没有太深刻的认识,还是接连死了好几个名人之后,特别是社交媒体开始普及,才真正全民普及抑郁症知识的。

不把情况说严重点,一般人还真不愿意去治病的,为了这个,王旭还特意向惠特尼展示了他的行医资格证,和医学博士的证书。

嗯,别奇怪,帝都医学院给他办的,方便他在帝都医学院做研究,那个抑郁症的治疗项目进展非常好,已经有很多例重症患者缓解,甚至痊愈出院的都有。

校方非常重视,这种纯中药调理,依靠音乐的力量,完全没有使用精神类药物的治疗方法,可以说开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法,里面值得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即便是现在,帝都医学院都已经发了好几篇一类期刊了,估计再过几年,最终成果出来的时候,一篇《细胞》加一篇《柳叶刀》或者《新英格兰医学》之类的肯定是跑不了的。

没毛病,写个类似《特殊音乐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论文发《细胞》,整理一个《音乐疗法辅助特殊传统药材治疗抑郁症》的案例集发《柳叶刀》。

这么大的课题,最终论文怎么可能只发一篇呢,十篇八篇是起步,几十篇也不是不可能。

比如搞个案例分析讨论再发《新英格兰医学》,医学论文有时候比科学论文还好水的,甚至顶刊都能水,这是行业特性决定的。

总之,王旭现在挂牌问诊那是完全合法的,这会儿的华夏还没有所谓的“医师证”,靠的还是学历和学位,中医则干脆啥都没有,靠传承,医院里会给能坐诊的医生评职称,这些算是变相的医师证。

至于你开个私人中医铺子,可能只有工商的能管,其他人还真管不着你,所以,好多浑水摸鱼的也在其中。后来严格管理,凭证行医,总的来说是件好事,可以避免不少的庸医杀人事情的发生。

只是完全学习西方那样,行医资格具体到只能在某家医院行医,就有些过于死板了。

甚至路边救治还要被告就更有些过分,还是在立法时要考虑清楚,不能仅仅为了管理方便就卡司一切可能。

所以,惠特尼现在算是王旭的病人了,她在帝都接受王旭的治疗,王旭甚至专门为了糊弄惠特尼,在小楼的一层真的开了个中医铺子,还请了个老医生带着徒弟坐堂,王旭和他探讨过,是真有本事的那种。

谁让她是丑国人,总觉得只有自己开诊所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嗯,丑国叫专科医生。

专科医生和家庭医生是两个概念的,家庭医生是全科的,他们基本上不管治病的,而是和你沟通,帮你确定你大概是什么毛病,是不是很紧急,然后转给专科医生去确定,并且治疗。

放华夏,那就是医院门口问讯处,导诊护士的工作,鉴于见过的病例多少问题,还真不见得比导诊护士判断得准确。

反正弄得正规点儿,可以让惠特尼感觉好些,那就弄呗,王旭告诉惠特尼,自己的诊所在装修,大概还得过一段才能正式开业,现在家里看,还特意带她去一楼听音室,告诉她这是特殊的治疗室。

把个丑国黑妞糊弄得不要不要的。

医者仁心,王旭可全是为患者着想啊,天地良心的。

在这里惠特尼放下了她那令人作呕的婚姻,带着襁褓中的女儿一起,和王旭一家子一起生活。

王旭妈妈对于这个黑人女人倒没什么偏见,只是见她把才几个月大的宝宝就带着到处乱跑非常不满,接过了照顾宝宝的工作,有事情了,宝宝波比就交给姜婶帮忙带。

嗯,说实话,黑人女孩,小时候是真的挺丑的,至少王旭是这么觉得的。或者说,只要是别人的孩子,在王旭眼里那都挺丑的。

但小婴儿就是能天生得到女人的关爱,这是人类的本能,什么肤色种族都改不了的。

别看黑黢黢的,却很得几个阿姨们的喜爱,整天你抱过来,我抱过去的,成了胡同里的新团宠。

而且吧,黑人那几乎放养的培育方式,让几个阿姨颇为不满,没少为此刺得那个黑妈妈。华人对待孩子,特别是襁褓中的婴儿,那真的是无微不至的。

这让惠特尼也非常感动,她的奶水挺足的,足够小婴儿吃,只是一天喂好几顿颇为麻烦,懒惰的惠特尼就想早点给孩子断奶,然后让几个阿姨一顿说。

也不知道她们怎么说的,那些阿姨就没一个会英文的,王旭也不是很相信,那个马来翻译能准确地翻译帝都话,但最终结果却居然出人意料的好。

也许是那些人的真诚打动了惠特尼,毕竟真诚是唯一的必杀技。惠特尼居然真的开始学着华夏的方式去当一个母亲,很多的细节都能让人感觉到,这个女人心态的变化。

当然,这种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其实也很容易闹矛盾,特别是对敏感的丑国黑人来说。王旭有些庆幸,得亏现在是冬天,不然哪个胡同大妈叫惠特尼进去吃西瓜,不知道她会不会跳起来。

不过,能缓解病情,让惠特尼好转起来,开开心心的每天带孩子听音乐,王旭觉得还是有功德的。

至于她的戏份倒是完全不着急,距离安排的日期其实还有一个多月呢。她先来华夏,用不好听的话来说,纯粹是被老公打出来的。

黑人文化在丑国非常独特,甚至有些特立独行,但却始终无法形成系统,这样的文化最终要么被别人融合,要么自己消散,成为历史的遗迹。

这样的死文明例子在整个世界数不胜数,美洲大陆上,中亚那一片,都有无数的文明遗迹。

也许他们的文明有过一鳞半爪的传递下来,但最终被融入了别人的系统文明之中,比如阿拉伯文明,而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咱们真的得感谢自己的老祖宗,两千年前的先贤们基本上框定了华夏人的文化底色,之后一直都在这个框框里转。

即便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能最后浴火重生,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融合消化各种外来文化。

数不清的种族,数不清的文化融入进来,形成独有的华夏文化传承,这就是华夏文明的韧性的由来。

而这种底色,是丑国那种建国几百年的国家真心没法比较的。

记得前世王旭有一次带一个国内来的朋友玩,在弗吉尼亚参观华盛顿故居,挺大一个庄园,挺大的,但真没啥逛头。

那哥们是个玩古玩的,看着华盛顿当年办公的桌子椅子,样式很普通,看材质也没啥稀奇。

边上立着块牌子,上面介绍说这是从1700年就保存下来的古物。

那哥们在那儿一阵琢磨,说了句,“前清的,也不能说是不值钱,但咱们那儿只有明朝以前的不让卖。”

差点没把王旭笑死,华夏人对待欧洲那些文物,特别是丑国的东西,大概都是这么个态度,一脸不屑,没法子,历史长。

也正是因为这种短暂的强大,王旭的感觉就是,丑国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的文化内核,这也是王旭感觉丑国包而不融的原因,同样也是欧洲一直对丑国有一种优越感的重要原因。

——

(明天见,今天只写了8K,万字还是有些难度。

昨天的被禁了,今天修改后,申请解禁,中午通过的。

所以有些读者会看到六十一章出现了,又消失了,又出现了的情况,不意外,基操罢了。

我看很多作者都建读者群,也有读者问这个事情。

这里征询一下意见,不知道本书的读者是否有这个兴趣。

如果有兴趣,我就建一个,方便通报一些消息。

很早就想弄了,一方面是从没建过群,不知道咋弄。

另一方面有些患得患失,既怕没人加群,又怕有人跑来骂我。

我这人年纪大了,心里敏感,真不知道心脏扛不扛得住。)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