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下政事多有涉猎。”
“依老臣来看,而今大秦,实是‘创新有余,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无本’。”
说到这。
冯去疾好似彻底打开了心扉。
神色肃然道:
“老臣以为,陛下所创立之政道,以创新革制为本,开千古万世之辉煌,此即创新有余也。”
“而今大政也有一定成果了。”
“但陛下之心力全副专精于文明创新,而忽视了最为通常大的民众生计,所忽视者,乃守常不足也,以国家大政而言,便是缺少了守常安定之策,而今大秦万千皆系于陛下一人之身。”
“当年陛下染疾,咸阳一阵大乱。”
“在臣看来,若是有储君在,便可大为守常。”
“大秦储君乃陛下政道之继者。”
“若有储君在,大政安稳,天下安宁,民心安顺,这也是臣为何赞成立储的根由所在。”
“世人眼中守常就是轻徭薄赋。”
“但在老臣看来,守常除了要有轻徭薄税之政,更要有稳定政心国心民心之人选,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大秦安宁。”
“古人常言。”
“常则平,安则定,饱则安,暖则稳。”
“大秦这些年之新政,可谓轰轰烈烈,雷霆万钧,大有一扫天下积弊,重定九州之势,但治国之政,除了要讲究大开大合,同样也要讲究阳春之和风细雨。”
“过于刚勐,则会让天下汹汹难安,民众也动辄怨声载道。”
“万事都不能操之过急。”
“也不能事功太过!”
“而储君人选,也当以守常为主。”
“老臣就大胆直言了,陛下诸公子中,论守常,唯有长公子可以胜任,再则,长公子性情疏浚,在民间名声很好,若立长公子,也不会有太多异议,也让地方信服。”
“臣肯陛下立长公子为储君。”
嬴政微微额首。
他看向下方百官,问道:“你们对冯丞相所言是何看法?”
姚贾、崔意如等人连声道:“臣等认为,当立长公子。”
嬴政默然良久,突兀一问:“朕既知晓此事,何以不能自己补过?”
冯去疾道:
“陛下雄略充盈,但并不堪守常。”
“此交给后人更佳。”
“而且陛下行政刚勐劲道,长公子行政宽仁待事,刚柔并济,方能让天下彻底安定。”
嬴政对此不置可否。
澹澹一笑道:“冯爱卿说得好,朕心中有数了。”
闻言。
冯去疾脸色一喜。
但就在这时,李斯去站了出来。
他拱手道:
“回陛下。”
“臣对此有不同看法。”
“臣认为大秦以法立国,法讲的是公事公办,讲的是公正公平,若过于推崇宽仁,恐会让秦法秦律失衡。”
“臣认为长公子不适合为储君。”
李斯面色肃然。
他其实并不想这么早站出来。
但冯去疾前面说的那番话,让李斯心中很是不悦,他跟冯去疾分列左右丞相,各司其职,然则冯去疾却只顾说他自己流于琐碎实务,不善周旋,也不善斟酌,还言丞相总揽大局,言必大事。
这岂非是在暗戳戳弹劾他专权?
这他如何能稳得住?
陛下向来对权势看的很重,丞相府又总司天下政事,他若是被陛下认为独揽大权,丞相之位又岂能坐得住?
而且他岂会看不出冯去疾的心思?
眼下长公子为储君的呼声很高,若是长公子真的上位,以冯家对长公子的扶持,势必能在朝堂上更进一步,而冯去疾本就位于丞相之位,在进一步,就只有他这左丞相了。
他又岂会甘心退让?
再则。
他本就不喜扶苏,自然不会推举扶苏。
眼下冯去疾等人分明是认为稳操胜券,想要借此将他给排挤出朝堂。
嬴政看向李斯,眉头微微一蹙。
笑道:“李丞相,你对扶苏为储君,有不同意见?”
李斯拱手道:
“回陛下。”
“臣认为长公子不适合当大秦储君。”
“长公子的确性情宽仁,也的确在民间多有声望,但储君关系着大秦未来数十年的走向,岂能因所谓名望而定?而且在臣看来,大秦的储君至少要跟陛下政道一致。”
“不然,法之不法,国之不国。”
“此乱国之象也!”
“臣承认长公子是一位优秀的公子,但优秀的公子,并不一定是一位合适的储君,依臣来看,陛下诸公子中,最合适的人选,其实是十公子。”
“臣认为储君人选当十公子莫属!”
“请陛下明鉴。”
李斯朝嬴政深深一躬,而后缓缓退回了座位。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