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两个半人的哲学(2 / 2)山高知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种思想促使朱家皇帝们不断完善政治上的一种定制形式,把政治制度固态化的设置在一个轨道上,一切都有既定的定制,有固定的礼仪,固定的法度,以客观现实来驾驭人性的主观意识,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以至于明后期的皇帝年龄越来越越来越脱离皇帝职责,甚至出现木匠皇帝,做着木匠活照样不误当皇帝。可见封建王朝强权政治形式到什么地步,封建王族与仕绅们顽固的固守八股教义,把中国封建王朝推上了极端,高悬于悬崖绝壁,绝壁筑楼,严重脱离下层民众,最终导致灭亡。

时至今日,中国高等学府的一些学者仍在为儒家学说唱赞歌,唱挽歌,试图复辟儒家思想,诸不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普遍在提高,人人都能看清什么是民主,什么强权。

孔子是中国传统理学的奠基人,孔子定义了“仁、义、礼”的定义范围,把中国理学定义在“天定人为”上,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奠基了中国古代唯物论的思想基础。“智”是孟子补充的,“信”是汉代董仲舒添加的。

孔子的思想很明确,就是以“仁”字为核心,启动“天人合一”的世界,在“二人”的基础上进行君臣,夫妻,父子,阴阳的合同滚动式发展,既而产生顺理成章的事态,以“顺”维“义”维护天理,以天为上,以人为下,顺其自然。一切都是天意,人只是顺应而为而已。

天定义顺,“礼”在人为,所以儒家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礼仪标准,上至皇权,下至民众都对应设立了统一的礼仪。

孔子的理学观点来源于易经,易经是通过二进制数原理换算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通过规律性来找到事物进程中的峰值点与扭曲点,既而推论出最好的结果,与最坏的结局,易经是通过客观的物质存在来推测主观的心理预期的学问,这就是易经的根源性所在。

所以孔子的思想根源在于把客观存在放在主观意识之上,把天命论放在第一性,认为人只有顺应天理,才能达到“仁义礼”的境界,人只是顺从的第二性。

孟子与柏拉图一样认为人应该受到教育,“有教无类”,在男女爱情上主张“食色性也。”他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奠定了“学而优则仕”的基调,也为古代中国人的**观奠定了基调,所以是半个圣人。

朱熹的思想是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基础,这个人把中国古代理学给拍死在沙滩上了。

朱熹的“理气论”更是现代唯物论的雏形,与现代唯物论一脉相承,“理气论”的核心内容就是理在先,事物发展的“理”是事先存在规律性的,理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气在后,气是事物进展变化的动力,有气理才会变,理在先,气在后,又互斥互生,互为作用着滚动发展,万物之理归于一,以如“太极”,阴阳合同,转动发展。

朱熹的理论问题就出在这里了,他的哲学观有些既不完全是唯物论的观点,有些也不完全是唯心论的思想,而介于两者其间,他的思想形成后成为宋明清三朝的官方思想,上层建筑,引导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路线近六七百年,最终把封建王朝推上断头台。

朱熹的理学思想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朱熹的理学病根出在“格物致知”上,“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个道理一看就知道是二元论的理论框架,与朴素唯物论者是一脉相传的,具有高度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那么为什么他却把中国封建理学推上了断头台呢?

道理非常简单,缺乏人性思维,专注理性行为,穷了天理,只会灭了人伦,只讲高尚的道德,却忽略了下层的民意,这种思想只能让当权者更加强权,让弱势者更加艰难。

因为当你完全接受这种思维之后,你会把客观存在放在第一位,把主观理念放在第二位,就不再去用主观意识去改变客观现实,只剩下“格物致知”了,这就形成非常纯粹的唯物论观点。

中国封建王朝灭亡就灭亡在这里了,“穷天理”你想想看,让你做什么事情都去找规律,问定数,爻八卦,你还有心去面对现实存在,努力奋斗,争取通过努力改变现实吗?

封闭自我,等待天机就是最好的方法,这鳖儿的思想把明清两代的皇权者灌输的沿着一条轨道跑,最后都上了断头台。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事物发展真的不能只看天理,天理何在?事物发展的确有规律性,但是不求努力,一味地等待规律到来,真的就是佞臣横行的天下,人伦得不到保障,人心不聚,最终只有一个结果,死路一条。

所以说唯心论并不是牛鬼蛇神,专论妖魔鬼怪的学问,唯心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主观理念改变客观现实”,既然你选择了主观立场,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理想,达成愿望,愚公移山精神就是纯粹的唯心论思想,用意志改变现实的哲学精神。

这才是真正的用哲学看世界的道理。

;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