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堡垒号计划(1 / 2)T62A坦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鼠式战车,作为二战末期德国幻想用来救世的战车,一共建造了两辆,然而德国投降前一辆被摧毁只留下炮塔,一辆留下了车身,最后合并成了现如今见识到的鼠式战车。

作为末日计划的产物,鼠式战车拥有一百八十八吨的重量,使用了最先进的电力驱动装置,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庞大的重量以及不成熟的电力驱动装置让鼠式战车只有可怜的20km/h的公路行进速度。

这个数据江夜当然是不会认同了,与其搞个这样的鼠式战车,还不如建造个庇护所更稳妥些。

所以,江夜针对适应即将到来的末世在设计图纸上对鼠式战车进行了如下改动:

第一,扔掉所有占据空间,占据质量的设备,高低机,转向机,128mm炮管以及75mm副炮,炮塔吊篮,以及电动机去除。

江夜设计的是生存战车,而不是去打仗,这些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存在,又重还又占据空间。

这样一来,整体上看,鼠式生存战车就是一大一小两个长方体构成,内部空间就会节省出很多。

除此之外,江夜还打算将除了底盘以外,其他装甲的材料都换成高强度低密度的钛合金材料,这样在同体积下情况下,质量却是原来的百分之六十。并且削弱一下装甲厚度。

第二,将发动机由中置改为前置,并将电力驱动改为柴油机械驱动,这样就会为后方留出装物资以及后续改造的空间。具体形象可以参考一下步兵战车。

而且,发动机前置,还可以省去动力轴,简化动力装置的布局,其产生的重量能平衡炮塔后置带来的重心不稳的情况。

对于传动装置的选择,江夜青睐于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在传动系统中采用双流传动布局,这种布局可以让战车两个履带一前一后的运动,从而让战车原地转向,虽然这么做在平时会损失一些功率,但是战车能原地转向将是掉头逃脱的最佳利器。

在变速箱上,江夜选择是手自一体的变速箱,这样在遇到路况困难地段,低速状态下,比如在荒漠之类的时候,用手动变速箱,而在路况良好的地方,高速情况下切换为自动变速箱,这会大大减少油耗而且也会减轻驾驶者的疲劳。

另外就是在液力变矩器上,江夜选择的是带闭锁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这样,当战车在公路高速飞驰的时候,闭锁离合器自动分离,为液力传动;当在荒漠软地行进的时候,为机械传动,配合手自一体变速箱,以最大限度减少油耗,提高传动效率。

第三,最重要的也是战车的心脏—发动机,江夜的选择是与九九式主战战车一样的150HB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改进型,有着人工智能的帮助,改进型的150HB发动机效率还能往上再提一提。

已经超过了德国安装在豹系坦~克的MT883K501系列的坦~克了,理论上拥有8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刚开始加速阶段从零到三十中用时仅仅为六秒左右。

150HB继承了苏系发动机的低油耗,大扭矩,德系发动机的大框架高功率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产物。

而人工智能改进版更是强化了150HB发动机的优点,减少了其缺点,通过人工智能对其传动系统的计算优化,理论上能让满油且不携带外挂油箱的鼠式生存战车行驶最远行程高达七百公里左右。

第三,在悬挂装置上,江夜选择的是现代主战战车大部分采用的弹簧扭杆悬挂,对比与其他几种悬挂系统,弹簧扭杆悬挂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平衡的悬挂装置。

其结构比较简单,且易于维修,占用内部空间很小,且最新的弹簧扭杆悬挂装置在外部还设有缓冲装置,增大了负重轮的动行程,让战车在高速行进中平稳。

其他几种悬挂,克里斯蒂悬挂虽然简单可靠,但是其占用空间多且稳定性差;而平衡悬挂过于复杂,不适合紧急维修;还有液气悬挂,科技含量过高,太精致,也是不容易维修。

江夜对生存战车的基础就是,在安全和一般舒适前提下,能简单就简单,怎么耗油少怎么来。能用简单的绝对不用复杂的去代替,能用耗油少的布局绝对不用耗油高的布局。

至于追求生存战车的舒适度?末世又不是旅游,要那么舒适干什么?

除此之外,江夜也将履带和负重轮重新设计了一下,舍弃掉交错负重轮,采用现代主战战车使用的中直径负重轮代替,一共有八对负重轮加上一个诱导轮和一个传动轮。在负重轮材质选择上,江夜还是选择由原子晶柱给出的耐磨性好,强度高的特种钛合金,而履带则也是采用了耐磨性强的,强度高的钢材。

除此之外还有七对拖带轮。

同时,为了方便,江夜还在设计图做了一些小的改动,为增添厕所以及电子液压式千斤顶以及车载空调与发电装置等装置预留了空间,免得到时候不好改造。

第四,将原来的车长12米缩减到长十米,宽3.5米,高四米,炮塔高度缩减为长4.5米,宽3.5米,高1.8米。

就这样,在江夜絮絮叨叨中,一份全新的鼠式末世生存战车设计图出炉了。

按照江夜给出的设计图纸规划,鼠式战车已经完全成为了鼠式房车了,将资料扫描并上传到电脑里后,原子晶柱开始处理数据,建立模型。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