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底村叶家,除了四盛的父母外,还有四盛的兄弟们。
叶四盛是家里的老四,三个哥哥都成了家,有了各自的孩子,这个时代父母在不分家,叶家一大家子都在一起过日子。
四盛的父亲叶老爷子,是独苗,从小父母娇惯,养成了“万般皆下品,只有养花高”的古怪性子,平日里只喜欢养些别人都不认识的花草,对其他事都不怎么关心。
四盛的母亲叶家老太太,娘家姓王,人称王老太,是叶家现在实际的一家之主。
叶家世代都是农户,父母留给叶老爷子六亩地,前几年因为有着白家的支持,再加上家里劳力多又都勤劳,叶家才又添了七亩地和两头牛,这在坡底村算是过得去的人家了。
四盛小心地驾着骡车,给素雪和汪泽然说着叶家的事:“你奶一直以来都有个执念,就是要供自家儿子读书。”
叶家大儿子到了读书的年龄,那时家里地少孩子多,实在拿不出读书的银子,王老太只能忍痛放弃。
叶家老二到了七、八岁时,王老太不想再错过,砸锅卖铁地送他去读私塾。
当时还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里比叶家地多富足的人家不在少数,他们都没敢冒险送孩子去读书,王老太怎么这么随便地就决定送儿子读书呢。
对农户来说,供一个孩子读书需要集全家之力,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有所回报。
再说即使花费了金钱和时间,大多数人家也不一定有所收获,农家孩子因各种条件限制,考上功名的可能性非常微小。
王老太的这个决定不出众人所料,很快就被证明是错误的。
叶家老二并不喜欢读书,也读不进去,硬着头皮读了两年,私塾先生说什么都不再教他了,老二只好回了家。
王老太不甘心,两年不能白供,于是找关系、托人情,出钱将老二又送去一个老木匠家当学陡。
老二对木匠倒是很有天赋,可才学了一年,老木匠得急病去世了,老二只能再次回家务农。
叶家家境最多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学艺,等老二第二次回家时,老三也已经过了启蒙年龄,王老太一跺脚,再次作出让村人意外的决定:送老四叶四盛去读书。
毋庸置疑,这个决定引来村人更多的不解和嘲笑。
不过这一次,王老太没有失望,四盛十六岁就中了秀才,这在十里八乡可是头一份,王老太终于可以在村里昂首挺胸地走路了。
虽然四盛后来连着考了几次都没有中举,但这并不影响秀才娘王老太在叶家,乃至在村里的影响力和份量。
素雪见汪泽然欲言又止,就问道:“汪泽然,有啥就问,别吞吞吐吐地,你以后跟着我家就得了解我家的情况。”
汪泽然默了一下,开口问道:“表姨父,叶家奶奶为什么不送儿子去学武呢?”
这是三人商量好的称呼,汪泽然以白家远房表亲的身份出现,让叶家人也好接受一些。白家本就不是草阳镇当地人,坡底村的叶家人也不知道白家都有哪些亲戚,所以这样比较容易过关。
“学武?学武怎么能让儿子考科举呢?不能科举出人头地,哪里算是光宗耀祖呢?再说,想学武也没有地方教呀,整个坡底村也只听说张屠户会些拳脚。”
“爹,这里有没有武举?”,素雪问道。
汪泽然问:“什么是武举?”
“就是给练武人考的科举呀,据说唐朝时就有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