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08章,争论(2 / 2)梅花糕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那个……”等了三个时辰,终于等到武秋生写完,孙禄堂刚准备说话,但话到嘴边,却怎么都没说的出来。

因为他见到了很让他吃惊的一幕——一向不怎么看得起自己这种武夫的马老,居然给武秋生敬了一杯茶。

武秋生刚要推辞,却听老先生道:“这杯茶,是为了我之前的鲁莽赔罪。先生年纪虽小,然胸中才学却远胜于马某人,我为我之前的鲁莽,向先生道歉。

我知道,光是敬茶,诚意还不够。

他日,若证明先生今日所书属实,老朽必当再次登门,负荆请罪!”

还没等武秋生那句使不得说出口,老先生就揣着小册子,急匆匆的出门去了。

武秋生知道,老先生这是急着找人,验证自己所写东西的真伪去了。

老人家是真的热爱这个国家、这个名族,才会显得如此匆忙,因为他认为凭这本册子上的东西,能够救国,再不济,也能为强国做出一些贡献。

但真的这样吗?这些东西真的有用吗?武秋生不这么认为。

诚然,这些东西肯定会起作用,但要说作用会很大,武秋生不敢苟同。

当然,这不敢苟同是建立在,他所熟知的民国,和现在这个民国类似的条件下的。

据武秋生所知,民国时期,文学大师辈出,但理科人才,几乎没有。

1916年,朱自清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1917年,罗家伦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1929年,钱钟书参加清华大学招生考试,数学零分(还有说15分的)。

1931年,吴晗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1931年,臧克家参加青岛国立大学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本来嘛,这数学零分本不是什么光彩之事,可是在国人眼中,却成了当时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伟光正之举。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文明的开化,考官的独具慧眼,不因分数或不因一科的分数,抹掉一个人才。

可问题是理科人才呢?

真正能为一个国家做科学研究,支持工业体系发展的理科人才呢?

有听说过他们文科成绩很差,被破格录取的吗?

没有!

这么多的文学大师,这么多的才子才女。他们或许能够靠着自己的作品,唤醒一部分国人,但这些文学大师,能使国家强大起来吗?

他们能研究出武器,他们能提高粮食产量,他们能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现状吗?

不能!

其实民国时期也不是没有好的理科苗子,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李政道、杨振宁……

这些人哪个不是见当时的中国无法提供更好的科学研究舞台,纷纷赴美留学,等天朝成立后,才回国效力的?

他们能回国,说明他们爱国,但为什么不留下来,在国内学习、做研究?

说到底,还不是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些人不够重视?

还不是那些军阀,不愿意花钱自己研究武器,而更愿意花钱买?

毕竟,前者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成果,但后者只要投入,就会有回报。

以当时那个局势,军阀门会选哪一种显而易见。

要打破这种观念,靠武秋生提供的几本书,可能吗?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