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同第一种正好相反,为中国古代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最先由战国荀子提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的自然本性,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
他(她)顿了顿,“我想各位都清楚,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
“我想说,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孟子以为人性仅仅是同情利他;荀子则以为人性仅仅是自爱利己。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本来是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可是,孟荀却都是道义论者,都误以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因而便把品德的完善境界无私利他亦即所谓的仁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终极标准。”
“你究竟想说什么?”终于,十二个人的静默被打破了,‘时刻8’忍不住站起身来,“我忙得很!这个鬼时间大老远跑这鬼地方来可不是听你卖弄自己的学问的!”
屏幕对面仍在继续讲,并没有理会。
于是他的情绪异常激动,对着中央的屏幕大声喊道:“是录像吗?呵呵,是在逗我玩吗?”他一脚踹在电子设备底架上,屏幕一阵抖动摇晃。
两个黑袍蒙面人从他身后接近,一把将他按在椅子上。“请注意你的言行,先生。”
屏幕的另一头,蒙面人的话语仍在继续,看起来的确只是一段录像。
“性无善恶论——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本不具道德意义,善恶的产生乃后天习俗所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这个观点的进步之处就是看到了性和仁义道德的联系与区别,这对以后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性无善恶的错误,就在于把人性这种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当做自然界之事物,因而由自然物不可言善恶而得出结论说人性无所谓善恶。”
蒙面人长吁一口气,略表悲哀。
“够了!让老子走,老子不想参与了!莫名其妙,你们自个儿玩集会的游戏吧!!”
“时刻8”奋力挣脱,想要往外跑。
可那两个负责搜身的蒙面黑袍人早有准备,几下的功夫,时刻8被牢牢地抓回了靠背椅并被椅子机关内的铁条和拉索束缚在椅子上。
“最后一种:性亦善亦恶论——此观点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发展于汉儒董仲舒,至杨雄提出著名论断:人之性也,善恶混。
“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并具善、恶两种因素,两者混杂。而善人、恶人之分则决定于后天的修养,发扬善的因素则为善人,发扬恶的因素则为恶人。”
他(她)两手无奈地一摊,“……再次遗憾地说啊,它与性善论、性恶论犯了同样的错误,片面地把仁、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惟一准则。这样,它便与性善论和性恶论一样,认为自爱利己是恶,而同情利他是善,只不过它把二者均看做人性罢了。”
会场因刚刚的小插曲而一阵骚动,“时刻8”的嘴巴被贴上胶带,无法说话发声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