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佑知道朱棣是好大喜功的,否则也不会在历史数次北征蒙古。
若是有了安南的粮食,朱棣的征战计划就可以继续实施了,有了这些的坚实物质基础,由不得他不心动。
朱高佑也是抓住了朱棣的这个心里,才引出安南这个计划。
他高兴,朱棣也高兴!
有了安南就有了粮食的保证基地,他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而且用了朱高佑和姚广孝的主意后,他也不必担心被大明的那些喷子们骂得狗血淋头。
等大明将蒙古族灭了,“海寇们”也会被大明打退,于是大明就会撤军了。
最后,安南被海寇所灭,大明为了解救安南的百姓,会再次出兵打退海寇。
感恩戴德的安南百姓,自然就会求大明留下,甚至并入大明的领土。
甚至,朱棣还想好了,如果安南的百姓不感恩戴德,那他就说这些都是假的安南人,真的安南百姓早已被海寇杀光了。
今天的会议,就在三言两语中决定了下来,安南的命运已经由不得他们做主了。
至于他们的感受?
谁关心。
不过,再完美的计划也需要人去实施,杨荣道:“皇,此事是我们大明的机密,绝对不能走漏风声,一定要找可靠之人来办。否则,那些士族一定会闹起来的。”
明朝的读书人最重名声,为了这个,他们可以直鉴皇帝,虽死不怕。
朱棣沉吟片刻,缓缓到:“朕心里有数了,你们觉得应该派多少人去合适?”
“区区安南,皇,我只需五千人足矣。”
朱高洵道。
朱棣等人点头。
不是他们自大,而是他们有这个自信。
蒙古鞑靼部强不强大?
还不是被大明追得四处乱逃。
安南比之蒙古如何?
更何况,这并不是灭国之战,只是侵袭。
五千大明军士足以横扫南海的海寇,再加那些被收服的海寇,数量怕是有数万人之多。
于是,朱棣拍板道:“从巢湖水师抽调五千人奔赴泉州,出海。”
“圣英明!”
从朱棣作出决定的这一刻起,安南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神仙也救不了他们了!
朱高佑提醒道:“爹,我觉得还要另派一路人马,带些布匹及稀罕之物去安南采购粮食,以免安南知道我大明缺粮,故意不卖。”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