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二章(2 / 2)我乃女王大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在《西游记中,作者曾多次通过悟空、戒的口道出他的美学观点。

在第十回,当高太公听说有两个和尚要来帮捉妖怪时,赶忙整衣相迎,可是,一看到相貌凶丑的孙悟空,便就不敢与他作揖。

于是,行者道:“老高,你空长了许大年纪,还不省事若专以相貌取人,干净错了。我老孙丑自丑,却有些本事。”

“替你家擒得妖精,捉得鬼魅,拿住你那女婿,还了你女儿,便是好事,何必谆谆以相貌为言”

这里,分明道出了美丑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外部特征的丑很可能成为表现内心美的一种阻隔,一种心理排斥。

然而,从距离美学来看,却可能引起读者对那种掩盖在外丑中的美的关注。

孙悟空奇特的外表形象确实不会引起多大的美感,但是,当他那机警、灵活、敏捷的猴性特征,特别是当他那大公无私、正直好义、积极乐观、勇敢奋斗、执着追求等美好品质一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便在人们心理上产生出胜于形神统一的巨大的美感。

由于这种本质美是通过外貌丑体现出来,就使得艺术形象既有崇高美,又有滑稽美。

这种滑稽正是由人物的外貌丑陋和内心高尚的不相称而构成,而他们由内心世界构成的本质特征却是崇高的。

于是,滑稽美和崇高美既对立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相反,外表美却不一定引起美感,当他们内心不美的时候。

像唐僧,虽然仪表非凡,但给人的印象从来不及外表凶丑的孙悟空、猪戒更好些。

还有取经途中那些幻化骗人的妖怪,也往往以美丽的形貌出现。

像白骨精用犹如“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的花容月貌,非但没能淡化而且更增其本质丑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心理恶感。

这就是吴承恩笔下的神魔形象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四,以诙谐的笔调寄寓严肃的讽刺。

前面谈的是《西游记人物形象外形与内质的矛盾统一,这里主要谈其情节描写的诙谐与严肃的矛盾统一。

“寓庄于谐”是我国文学传统之一。

到了吴承恩的《西游记则以他那玩世不恭的谐虐和愤世嫉俗的态度,进一步发展了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

首先,从作品整体来看,便是宗教的题材包含着对宗教的嘲讽。

西行取经本来是一项伟大的宗教活动,按照佛教的教义,取经一行必须要做到持戒忍辱,或者依靠无边的佛法,方能达到目的。

然而,从作品的全部艺术描绘看,却主要是孙悟空的一根金箍棒争取来的,即不忍辱、开杀戒、靠智勇争取来的。

在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每遇险处,三藏便虔诚地诵念《心经,但妖魔鬼怪并未“发声皆散”,三藏默念《心经时,一阵风将他摄进了魔窟,而最后多是得救于孙悟空的智和勇。

这是对这部“修真之总经”的莫大讽刺。

这个诵念《心经的故事,在宗教文学阶段,对驱邪除妖是很有效应的。

可是到了吴承恩笔下,却极其轻松地揭露了教义与行为,行为和效果之间的矛盾,在令人觉得可笑中,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宗教的虚伪。

同时,对仙宗佛祖,作者也常常给予揶揄和嘲弄。

如第七回写孙悟空在如来手指边撒尿留名的场面;第二十五回写捉弄鹿力、虎力、羊力三仙喝尿的情节。

于是,至高无尚的形象在作者的利笔下,在读者的笑声中失去了尊严。

其次,在具体情节的安排中,作者的“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就是说,作者并非通过神魔之争的故事去专意比喻或附会某一重大的社会现象或阶级矛盾。

而只是在写作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丑恶现象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便把五花门、形形色色的脸谱世相和那些可恨可耻可笑可怜的社会现象的本质,一下子撕裂开来,抖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使人在笑声中去体会它的真实涵义。

像第三回孙行者入龙宫要宝,四海龙王那种百般献媚和肉麻恭维;入幽冥界大打出手,一殿阎君那种脓包丑态。

以及崔判官为唐太宗添了十年阳寿的描写等等,都是深刻的讽刺。

还有比丘国,国丈要孙悟空的“黑心”作药引,悟空“把肚皮剖开,那里头就骨都都的滚出一堆心来”。

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拣开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

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喻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真是一幅奇特的世态漫画。

吴承恩在讽刺、嘲弄虚伪的宗教、丑恶的世态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作品正面形象缺点的嘲弄和批评。

如猪戒,作者通过对他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的漫画式的描绘,善意地嘲笑他的贪婪。

同时,还严肃地批评了他的自私,如三打白骨精时多次地说谎、进谗言,嫉妒、诬蔑孙悟空,怂恿唐僧把孙悟空赶走。

既嘲笑了他的表面缺点,又挖出了缺点存在的根源。

另外,对作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同样也没把他简单化,如三调芭蕉扇时,由于急躁、骄傲,致使两次上当。

先是调到假扇,结果火越煽越旺,连自己的毫毛都要烧光;第二次则没讨到缩扇的口诀,只好扛着丈二长扇而回,反不料又被牛魔王轻易地骗走。

这里,英雄并不是“完人”,可笑却给人启迪。

喜剧大师莫里哀说:“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最尖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画他们的过失更见效的了;恶习变成人人笑柄,对恶习就是致命的打击。”

因此,当我们在嘲笑这些缺点的同时,便愉快地同它们告别了。

……

……

……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