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明清神魔小说的流变过程的话,首先,它的初兴期大致从明初洪武元年起,至万历壬辰百回本《西游记刊行那一年止,约二百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的神魔小说大致有四部:《三遂平妖传、《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封神演义、《西游记。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虽然作品数量有限,但是出现了神魔小说的重要作品《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奠定了神魔小说创作的文体规范。
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世代累积型作品。
一方面作者还没有摆脱传统题材的影响,情节、框架上多有承袭,一方面又能自出机杼,翻陈出新,内容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艺术形式上也摆脱稚拙芜陋的通病,体制结构渐趋完善。
这一时期神魔小说的创作对于小说类型的演进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在题材的选择上注重离奇、怪诞,多以非现实形象为着力塑造的主人公,表现形式上以幻笔见长,借幻写真,以后的神魔小说创作基本上是沿袭这一道路前进的。
其次是发展期,也就是从明万历二十一年起,到天启末年止。
这一时期,神魔小说的创作呈现稳步发展的势头,虽然在艺术质量上无法媲美于《西游记,但作品数量大大增加。
删改旧作的作品有:《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新平妖传等;在《西游记的影响下产生的作品有:《西洋记、《南游记、《东洋记、《北游记等。
此外还有《铁树记、《咒枣记、《飞剑记、《南海观音传、《天妃娘妈传、《钟馗全传、《牛郎织女传等作品,整个流派都呈现出一种稳步发展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属于“佛道类”,也就是神佛仙道的出身修行传,共计有十三部之多。
大凡民间香火较盛的神灵差不多都成了神魔小说的塑造对象。
小说在内容上与市民生活贴近,艺术技巧也取得某些突破,由于商品经济因素的过分介入,小说创作出现商品化倾向。
作品篇幅缩短以便刊刻、流通,一些创作者本身就是书商,水平不高,态度不够严谨,唯利是图,使作品因袭模仿的成分过多,影响了小说的艺术成就。
还有就是因革期,从明崇祯元年起,至清康熙六十一年止,这一时期出现了三部《西游记的续书:《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西游补。
此外还有《关帝历代显圣志传、《历代神仙通鉴、《斩鬼传、《西夷梦等作品。
这一时期神魔小说创作的最显著成就是讽谕类的作品增多。
这类作品是神魔小说的一个变种,总体故事框架,依然是神魔故事,仍是谈天说地,斩妖伏魔的旧套,但侧重于以幻寓理,借幻刺世,作者借神魔写人,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慨,表现自己对现世的关怀。
以及衰蜕期,从乾隆至道光前期,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神魔小说数量虽然多,但是真正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成就的很少,神魔小说走向衰微。
有《新说西游记、《绿野仙踪、《平闽全传等。
最后就是终结期了,是从道光以后。
并且说到西游记的话,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玄奘取经故事。
据《旧唐书方伎传及其他野史记载,玄奘是河南洛阳人,姓陈名祎,大业末年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
他那聪悟不群的天资和积极探求的精神,曾为他获得佛教“千里驹”的赞誉。
为了追求佛法的究竟,青年的玄奘不满足于追问佛教译品,决心远游西域,寻取真经。
他不顾不许国人出境的禁令,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只身离开长安,混入商队,偷越国境,开始远征。
一路上出玉门关,经新疆北道,越葱岭,出热海,又经二十四国,跋涉五万多里,终于到达了印度。
在印度十三年,到了贞观十九年,玄奘载誉而归,并且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都部梵文经论。
玄奘取经的壮举,首先经历的是宗教神话化阶段。
从《大唐西域记到《慈恩三藏法师传,从《独异记到《太平广记中的《异僧玄奘,我们可以看见这个宗教故事是怎样走向神话化的。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奉唐太宗之旨口述,由门徒辩机辑录而成的。
书中记述了他亲身经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见闻,虽然一再声明“皆存实录,匪敢雕华”,使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但是,它的文学价值却是作者自己主观上没有意料到。
作为一个万里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他一方面以宗教家的虔诚心理去采录有关佛家的种种灵异故事,从而把七世纪和七世纪之前在西域广泛流传的许多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的故事传说保存下来。
另一方面,对自己飘然一身、赴印度取经所遇到的艰难困苦及各种自然现象,如沙漠幻影及鬼火之类,也多用宗教的心理去解释,从而使许多事实在作者和别的信徒眼里自然都成为灵异和神迹。
可见取经故事从玄奘笔下写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染上了种种神异的色彩。
到了玄奘弟子慧立、彦琮的《慈恩三藏法师传中,他们为了颂赞师父非凡的事迹,弘扬佛法。
所以在口传或笔录玄奘取经事迹的时候,必然常用离奇的想象,精彩的文笔加以夸张神化,从而使之成为一部带有浪漫色彩的大型文学传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