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赢武此时的实力,宗师在他的手中已经走不过一招。
哪怕是大司命、少司命那样的顶级宗师,一样走不过一招。
九渊的死让于阗王瞳孔猛烈一缩,他虽然身为大宗师,可自问也不能够一招击杀九渊。
再想到疏勒王与莎车王惨死的景象,于阗王转身便走。
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还有乌孙、大宛与康居这样的大国,还有月氏。
这些实力不俗,每一个都抵得疏勒、莎车与于阗三国的联合。
而秦军再强,但人数毕竟在那里,于阗王相信自己还有反击的机会。
混乱的战场之,于阗王的逃走如同一颗石子坠入海中,根本没有引起多少涟漪。
也没有人注意到于阗王的逃走,直到战争结束,于阗王城彻底被秦卒掌控。
搜索之下,方才是发现于阗王逃了。
对此赢武并不在意。
他眼下最重要的是整合、消化、训练现在的人口、地盘,扩充自己的军队。
于阗覆灭,代表的是除却乌孙、大宛、康居与月氏四国之外,西域接近五十余国都已经被赢武消灭。
整个西域三分之二的地盘归属于赢武之手。
单论地盘面积,此时的赢武起码有了三分之一的大秦。
但论及人口,着实与大秦差得太远。
估算一下也就百万人口,能够动员的兵力到了极限也就十万人罢了。
而这个时候基本达到了十人养一兵的地步,要不了半年,赢武的统治就得崩溃。
按照历来古代的征兵比例一般都在100:1到50:1之间,正常赢武能够常备的兵力也就在一两万。
可正如疏勒、莎车、于阗三国一样,危急时刻自然不会按照平时的征兵来算,赢武征服西域,既要面对匈奴,又要面对大宛等国。
常备兵力起码要有四万到六万。
这个比例既不会到达极限也不会对赢武的实力造成太大损失。
而且实际赢武整合西域,商路将会日渐繁荣,带来的巨大的财富也足够让赢武养得起更多的士卒,从而避免因为养兵太多导致百姓压力太大,以至于崩溃。
仔细思考之下,赢武决定征兵四万,等到因为这段时间的战争而中断的商路重新恢复之后,他会将军队扩充到六万甚至于七万。
在赢武开始暂停进攻,着手恢复实力,重新发展自己的地盘之后。
乌孙昆莫难兜靡派去大宛与康居的使者也纷纷失败而过。
康居是西域商路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他们对于战争也不感兴趣,而且康居人口百万,实力雄厚,他们自信秦人不敢对他们发动进攻。
最为关键的是西域被赢武占据之后,直面赢武的是乌孙,乌孙之后才是大宛,而康居与赢武之间有乌孙和大宛阻隔。
一时半会,赢武根本打不到康居。
至于大宛拒绝乌孙也很正常,他们不愿意轻易和实力雄厚的秦人发生冲突,毕竟赢武崛起的速度太快,败月氏,败匈奴,扫平西域诸国。
这份战绩也太过耀眼,他们害怕惹来赢武的报复,大宛承担不起。
难兜靡得到使者汇报,愤怒不已,以乌孙的实力,两万大军的损失已经是切肤之痛了。
毕竟乌孙的常备兵力也就五六万,两万人已经占据一小半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