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那土匪觉得这些这小子还真是厉害,没想到还知道这些东西,不过这也不能证明他就是医生。
“小子这些,谁不知道……”
杨清心也是急了,这些强盗根本不讲理,就是想要在这里闹事。
杨清心便义正言辞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大夫,郎中都是医生……”
中医第一个名字叫“岐黄”。这个名字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书,于是后世的人们就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中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
中医第二个名字叫“青囊”。它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医学着作青囊书而得名。据传,三国时魏王曹操患有头风,召来当时的名医华佗为他看病。华佗建议做开颅手术,曹操疑心华佗要谋害自己,就把他杀了。华佗临死前把自己毕生所学着成青囊书,赠给狱吏。
中医第三个名字叫“杏林”。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隐居在江西庐山的名医叫董奉,他为人看病从不收取钱财,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屋后种杏树。因他医术远近闻名,附近百姓都来找他看病。没几年,他屋后就变成一望无际的杏林。从此,人们开始称中医为“杏林”。
中医第四个名字叫“悬壶”。我们都知道“悬壶济世”这个成语,看看有什么关系?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是个管市场的官吏,常常看到一个老者用长杆挑壶行医。每到散集的时候,老者就跳到壶里消失不见了。一次他随老者同入壶中,发现壶里竟别有天地,于是拜其为师。数年后,他学成出山,从此悬壶行医。
中医第五个名字还叫“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用井中泉水泡橘叶可以治病。第二年过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医治了无数病人。后来人们就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第六个名字叫“大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代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中医第七个名字叫“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至宋代,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以郎中为对医生的敬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