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李世民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两人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加上李承乾现在身子不好,身体虚弱,需要回去好好的修养。
而李承乾这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之后,就可以撤了。
接下来还要回去搞事情,自己在没有做出什么大事情之前,还是少见李世民为好。
自己要通过外面的风评来扭转现在的情况。
自己的把戏在李世民的眼里面。虽然李世民没有不相信,但也肯定是将信将疑,身为父亲对儿子的信任还要占了一大半,所以要通过外在的表现来扭转这种情况。
李承乾离开了太极宫之后,直接就回了东宫。
他要开始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了。
回到东宫之后,李承乾就把自己关到了房间里面。
拿过来一卷竹简,李承乾开始在上面写。这次要写的东西一卷竹简正合适。
说出来是肯定不行的,被人听去就不好了。
李世民那里自己暂时稳住了,不会变好,但也不会变坏。
通过自杀的事情,自己暂时退了一步,让外面的事情暂时找不到自己的身上来。毕竟太子殿下身体虚弱,需要静心休养,甚至连自己的那些老师都退出去了,能让自己安静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自己现在处于一种形象崩塌的过程中,满朝文武甚至是李世民对自己都没有太好的印象。这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合适的事情。
当务之急是重塑形象。
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想办法,尽可能远离纷争。
虽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把自己搅在旋涡当中,但只有离开这个漩涡才能够看得清楚,否则处在漩涡的正中心,什么都看不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要考虑先扭转形象的问题。
树立一个已经知错、踏实安稳的形象,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开始就是要从东宫、从自己的那几个老师开始。
不过想到他们,李承乾就有些头痛。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
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
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
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
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
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这些人没一个好相与的,每个人都希望李承乾按他们的想法行事,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他们对教导太子这件事情的认真、皇帝能看到他们做事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