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过后的长安城,显得格外的冷,赵微再去那茶水铺时,就只有店家一人,更显得冷清。
听山池上的齐家诗会赵晴和赵海早早就出发前去了,赵微却不大乐意前往。这时候习惯参加这些的,想来都是些赵晴那般岁数的小孩子吧!
这个岁数的人意气风发锋芒毕露,可能一不小心就要拉着你斗诗斗画斗酒,若是不参与其中,反倒会丢了赵晴的脸面,既然如此,何必自讨这份没趣。
赵海觉得赵微不去是理所当然的,一个乡下来的土包子,哪里懂得这些高雅之事。
齐家乃是岭南的一大粮商,距离这长安城着实不近,只是最近有意插手这京师的粮食生意,所以这些日子在京城格外的活跃。
今日这诗会,便是齐家在那城东听山池的廊亭上所举办的。
其实光听听这举办诗会的地点,赵微就觉得上下牙要打磕绊,大冷天的,还非要往那湖上凑。
这事儿倒也怨不得齐家做事不周全,是完全没料到这群少男少女对诗会有如此狂热的追捧,由于整个诗会本就是李相之子撺掇的,有太多名门望族富家子弟的才女都会参与其中,这要是再安排在那青楼画坊上就有些不合适了,自己打造上一条又显得耗时日久。
但齐家要在京师扎下根来的决心不可谓不坚定,那些四处漏风的廊亭廊道,竟然都被齐家用竹帘遮挡住了,竹帘上尽是些山水、鸟兽、鱼虫之类的画,显得格外雅致。
就连廊亭廊道中也搁置满了碳炉,掀开门帘进去时,丝毫察觉不到冬日里的半分寒意。
自汉开始两百余年至今,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井喷的时期,这和赵微所熟知的历史是完全不同的。
历史上东西两汉各维持了两百余年,算得上是一个超级大国了,可是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没有太多的提升,诗词歌赋也一直处在乐府诗的阶段(其实就是民歌的汇总)。
而此时的汉朝,虽然对应的是西汉末年时期,可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再加上东边滕国的关系,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百姓的吃穿用度虽未达到顿顿有肉吃,却也能保障一日三餐了。
另一边,汉国采用的执政制度,居然不是三公九卿制,而是宋朝使用的三省六部制,再加上京城里鼓励经商,没有宵禁,夜晚时分的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恍惚间总有种后世的感觉。
这种开了加速器一般的历史进程,发展就显得相对畸形了,精神食粮没能紧跟脚步。因此若是才子佳人有篇佳作问世,便会在街头巷尾反复传唱,不少商家铺面所做的营生活计,也会想方设法和那些诗句扯上一丝半点的关系。
更有甚者还会请来些歌舞伎博人眼球,总归会有些后世街道金曲的意味,但少了些媚俗,多了分雅致。
自然而然,很多百姓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也就会吟上两句诗或唱上几句词。只是这样一个发展太过不均衡的时代,并没有孕育出那些惊才绝艳的诗才大家来。以至于世人普遍认为,诗词歌赋上若是有所造诣,那必然是才高八斗的,治世经国也是不在话下。
这其实是比较荒谬的。
常在路边茶铺饮茶赏景的那两个老头,对这等诗词是否无用也多有争论,尤其是那个矍铄老头,认为有诗才就能当官纯粹就是扯淡。
相反那个苏姓的富态老头反而看得开一些,有诗才,起码可以证明是有才的,去培养一个有才华的人,总比培养一个不知道有没有才华的人要轻松一些。
而今日,这两个老者,却是在这冬日之中,被请到了这齐家诗会上。原因无他,那矍铄老头便是当朝李相,李纲李纪常,自家儿子攒的局,总归要给几分面子。
这时候的长安周边水资源格外丰富,开国皇帝定都于此,主要还是周边有护国关隘,同时还有八水绕长安。
这听山池正好位于渭、泾、浐、灞四条河水的交叉处,在这湖面上,隐隐能听见终南山中鸟兽鱼虫的鸣叫,端的是格外奇妙。因此不论是诗会,或者青楼画坊的选魁,大都选在此处,连带着周边区域也格外繁华。
原本赵晴赵海是乘车而去,可是出了长安城东门后,反而下车步行,提前感受那种气氛。
听山池上画坊众多,此时正有一人拿着纸张在这沸腾的街市中穿行,口中不住地吆喝:“王鋆公子新作问世!”路边摊贩闻言便纷纷掏出些许银钱将那纸买下,然后贴在自己的铺面一侧。接着便是攒动的人头纷纷望来对那诗作摇头晃脑的品鉴一番。
赵晴自然是喜爱诗词的,知道赵微这首好极,却碍于才学有限,并不知道是好到了哪种程度。于是便想往那些人群中扎堆去听上一听。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