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张智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曙光院的科技部主任,他也从没有觊觎过这个许多人梦寐以求、求之不得的岗位。
可结果偏偏是,张智就像被金蛋砸中了一样,别人眼里的好事,就这样落在了他的头上,将他推上了一条从科研到行政的转型之路。
他到任后,无意中点了“第一把火”,就再没有了下文。他认为,锁住了审批事项这个咽喉,就抓住了科技部整体工作的灵魂。于是,许多人等待着的“第二把火”“第三把火”,没有一丝要点燃的迹象。
科技部主任这个角色,必须善于从点到面“穿针引线”,这样,才能让全院的科研工作遍地开花,遍地结果,才能保证最后的“收成”。
科技部主任如果不花大量的时间到各个研究部室、生产车间,去做大量的调研工作,那么,有限的科研保障资源,要么没有用在刀刃上,要么没有搞好部门间的平衡,就容易招致上上下下的各种看法。
说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上任科技部主任几个月了,张智除了他工作过的一部,他哪个部门也没有专门去走访调研过。
他心里就是固执地认为,自己又不是那种一直待在机关里的人,所谓的调研,无非就是协调一下和下面的关系,太务虚。
或许是科技部主任这个职位太惹眼的缘故,原本,有些人就对张智被提拔心有不服,却又碍于多种因素,不能轻易流露出来。于是,一些听上去似乎很中肯,也不带有任何偏见的议论,就在大家的闲谈中出现了。
“论科研能力,张智的确是佼佼者,让他承担重要的科研课题,一心一意搞研究,他一定会出大成果。”
“把张智放在这个需要八面玲珑的岗位上,是弃其所长啊。”
“张智可惜了。不过人家自己很明白,照样天天回一部做实验,人家知道自己的定位。”
说这些话的人,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有些事情,把它放在适宜的环境里,是会自己慢慢发酵的。
正巧,也是事赶事,张智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帮父亲打官司上,他在办公室里待的时间真的是太少了。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如同得到了药引子,开始有意无意地把“每次到科技部汇报工作都见不到主任”的事情,在全院上下传播。
这种传播的过程,很有意思,就好比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一档娱乐节目:第一个人说的话,传到最后一个人耳朵里的时候,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很快,“院长都不知道张智去哪儿了”这句话,没有听到的人就只剩下张智和院长这两个当事人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不知道这句话的人,就只剩下了张智。
这个科技部主任,院长想见一面都这么难。渐渐地,有些人看张智的眼神,就开始有些异样了。
那个时候,曙光院科研人员的构成,主要分两大块,一块是海东系,一块是北化系。也就是说,多数科研人员要么毕业于海东理工大学,成为了海东系;要么毕业于北方化工大学,成为了北化系。
因此,大家会根据自己的毕业院校,在心里自动选边站队。如果有哪个人想要挑战一下这个潜规则,那对方不把你当成奸细才怪呢。
前任院长属于北化系,因此,前任科技部主任也出自北化系。而现任院长林东强是海东系,同为海东系的张智被提拔为科技部主任,自然是曙光院这个传统的延续。
不过,配合张智工作的科技部副主任,却是个北化系的骨干。因着横亘在他们之间那道天然的无形的屏障,这个副主任日常的言谈举止就有些作梗的味道。
一天上午十点多种,张智不在办公室。科技部的另一个房间里不断有人出入。那个副主任从房间里出来到开水间打水,在走廊上迎面碰上一部的副主任邢文杰。
“张主任在吗?”邢文杰问。
“张主任这会儿不在。”那位副主任一字一顿地回答。
“那他这会儿会在什么地方,一会儿会过来吗?”看样子,邢文杰有急事。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