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 大朝会(二)(1 / 1)糖堆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今天参加朝会的人们,最关心的还是练饷!尽管许多人的嘴里不说,可是心上却挂记着这件头等大事,虽说遇到这个话题他们便王顾左右而言他,不过那只是他们怕惹祸上身而已。

今天是常朝,比每天御门决事的仪制更为隆重。

早在五更天以前,六只大象就已经吃过这两个月来的第一次饱饭,由锦衣官押着身穿彩衣的象奴,从宣武门西城根的象房中牵到了这里,这些大象在午门前的御道两侧吃饱了没事地悠闲走动着,六只大象的心里也在卷街,你们这些该死的锦衣官、该死的太监、该死的某某某,今天咋不克扣你家象爷爷的口粮咧?信不信今天你敢让你家象爷我少吃一口,咱们就一起学猫叫,一起倒地喵了个喵

午门上二通鼓响过之后,六只被朝三暮四骗了的大象,颇有职业操守地自动走到午门的前边,他们各自站好自己岗置,每一对两两相对并且左右间距相同,与锦衣旗校们一起肃立不动。

三通鼓响过以后,午门的左右偏门、掖门一齐打开了。一队队锦衣将军、校尉和旗手走进午门,在内金水桥南边,夹着御道,分成两行整齐排列,肃立不动,校尉们手执仪仗,旗手专执旗帜同时担任仪仗的一群太监从宫中走出来,他们在丹墀下边排班站定,班尾是两对仗马、金鞍、金镫、黄丝辔头、赤金的嚼环。这时中门大开,御道之上旌旗招展,磬、钹、铙、编钟一时响起,尽管崇祯在上朝前总是乘辇,从不骑马,但是四匹堪漂亮、驯堪比李过胯下乌骓马的御马,总是在三、六、九上朝前按时牵到这里伺候,成为仪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另外四个太监手拿紫檀木雕花镶嵌螺钿的马凳,以备皇帝上马时作踏脚用,他们几个像拴马桩一样伫立在仗马的旁边,同锦衣官一样分列在丹墀的左右,肃立在两旁扈驾侍朝的锦衣将军,他们身穿明晃晃、亮闪闪的铁甲,佩弓、矢、刀、剑,戴红缨铁盔帽腆胸迭肚矫首昂视。

又过片刻,午门上钟声响了。文武高管们也放下茶盏、息了话头,匆匆地从朝房中走出,中层干部们紧随其后从左右掖门入宫当最后一个官员进到左右掖门以后,一对一对身披锦衣彩装的大象,都学着幼稚园小盆友们的样子,友好地把鼻子互相卷搭起来这个意思做大象的不懂,不过宫中的人们自然明白,这是不许再让人随便进去的意思,现在已经划完考勤啦!迟到者一律按照旷工论处。

文武百官到了皇极门外,按照文东武西分班站立,他们很自然的按照各自的衙门、品级的大小顺序,排列成两班,摒弃恭立在丹墀之上,四名御史官分班面北而立,他们几个就是今天的值日生,负责现场纠仪,不要出错咯、不要闹杂哦、不要交头接耳噢,我是要打你屁屁地哟。

当文武百官在五更入朝的时候,一千多畿辅和山东的士民,由二十几位老人带领着,自发地来到长安右门的外面,曾经率领乡里子弟抵抗过清兵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也加入到其中。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濒于破产的中产阶级中小地主,但他们所代表的利益大大超出了他们所属的阶层,至少也反映了农民,中、小商人和手工业主的利益。

昨天上午,他们看到了皇上的御批,上面的旨意使他们大为失望,他们这一群人当即又写了一封痛陈苦情的奏本,紧赶慢赶地送往通政司,而通政司因皇上已有旨意,叫那些畿辅和山东的士民毋庸逗留京城并且这些通政司的官员最善察言观色,见奏本中有些话说得过于激切,更是不肯收下,无论这些人如何地苦苦哀求,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根本就没有人搭理。

走投无路的人们无奈之中,便想到了趁着今天是常朝的大日子,面奏皇帝知晓,他们想皇帝一定是被朝堂上的奸人蒙蔽了,于是一行人头顶奏本泣血伏阙上书。

古时候的所谓阙就是专指宫门来说的,要是就大明朝说,就是专指午门。可如今老百姓向皇帝伏阙上书,不惟望不见午门,连承天门也无法走近,大家只能跪伏在长安右门以外呼号哭泣。

有明一代开始,文、武官员就多住在西城,方便他们从长安右门入朝办公处理政事。伏地叩首的百姓们,原希望有哪位内阁辅臣、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或是哪位尚书、侍郎之类的大人们,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怜惜他们收下这份奏本带进宫去,呈给皇上谁知守门的锦衣官兵压根儿不许他们走近长安右门,还用水火棍、长刀、利剑将他们赶散一旦见有大官来到,便把他们像赶青蝇一样赶得更远。

朱元璋建立的这个封建王朝,也想着能够子孙万代。他本人就是出身草莽,知道下情难以抵达天庭,于是无论南京还是京都,都在长安右门之外设立了一座登闻鼓院,小厅三间向东,旁有一小楼悬鼓,有科、道官员在此轮流二十四小时值守。

按照明朝法律规定:百姓有冤,该管的衙门不替申理,通政司又不为转达的,百姓一击登闻鼓,值日官员就得如实上报皇帝。

但是今天却卧槽了,登闻鼓院附近站立的锦衣旗校特别的多,他们一个个如狼似虎如临大敌,尽管对阵女真人他们不成,可是对付草民却一个顶三,顿时打得百姓们不能走近百姓们见长安右门不行,就从棋盘街转过大明门,来到长安左门。

草民们显然低估了大明官员的智商,在长安左门这边,他们遇到的情形如出一辙,有些老人已是完全绝望但有些领头的老人仍不死心,他们率领大家避开中间的路,跪得离东长安门稍远一些。渐渐地,从东城上朝的官员已然过尽,他们只好恳求守门的锦衣官员,收下他们手里的奏本送进宫中。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