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最早只作为一种外交礼器的涵义而存在,其后逐渐演变为代表皇帝威权的象征。
那么作为一种“外交礼器”,“节”这种东西具体有什么样的含义,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责任与权力呢,持节使者与不持节的使者,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首先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外交对象上来看,大抵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以分封,宗藩、朝贡等体系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之类的外交,另一种则是诸如中亚,阿拉伯,南亚等较远的国家的外交。
在前一种较小范围的外交之中,因为中国宗主国的位置是确立的,不需要强调使者的身份,仅从外貌,生活习惯,已经其他种种方面,外交关系的双方基本都能确定对方是谁,从哪来的,所以这种外交之中是很少用“节”这种外交礼器的。
这就体现出了“节”作为外交礼器的第一个含义,区分彼此,代表国家民族的一种象征。
另一方面,以汉朝为例,在与中亚诸国的外交之中,因为受到匈奴的阻隔,实际上对于中亚诸国来说,汉朝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概念。对于汉朝也是一样,中亚诸国甚至更远的西亚,欧洲等诸国,也是比较遥远的,双方根本没有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
这个时候,派遣使者出国的时候,“持节”就是一种表明自己身份的手段,同时也是告诉对方,这是我的使臣,代表我的国家和帝王,如果你对使节不友好,就是对我不友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使者持不持节,实际上也是一种区分内外,远近的方式。
除此之外,持节与否的另一个含义,则是代表中央王朝对这件事情的关注程度。以魏晋南北朝军阀割据时代的例子来看,这一时期“节”的内涵实际上是被扩大了,从单纯的外交礼器,演变成为皇帝的象征,突出了其中代表皇权威严的成份。
这就体现出了“节”作为外交礼器的第一个含义,区分彼此,代表国家民族的一种象征。
另一方面,以汉朝为例,在与中亚诸国的外交之中,因为受到匈奴的阻隔,实际上对于中亚诸国来说,汉朝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概念。对于汉朝也是一样,中亚诸国甚至更远的西亚,欧洲等诸国,也是比较遥远的,双方根本没有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
这个时候,派遣使者出国的时候,“持节”就是一种表明自己身份的手段。
同时也是告诉对方,这是我的使臣,代表我的国家和帝王,如果你对使节不友好,就是对我不友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使者持不持节,实际上也是一种区分内外,远近的方式。
除此之外,持节与否的另一个含义,则是代表中央王朝对这件事情的关注程度。以魏晋南北朝军阀割据时代的例子来看,这一时期“节”的内涵实际上是被扩大了,从单纯的外交礼器,演变成为皇帝的象征,突出了其中代表皇权威严的成份。
关于汉朝以后“节”的含义,欧阳宇儒是不用考虑的,不过他作为战国时代穿越了十几年的人,还是有些为难。
现代的政府又不是秦国的名义上宗主国,可是也不能算是域外国家啊。
基本上,那些也是中国人的老祖宗。
那到底要不要持节呢?
“不要自作主张,等和咱们政府人员沟通好了再行动。不要以为这是小事,要是一不留神,就被人拿来做文章。我们这些人觉悟不高,你明明有专业本事,竟然不肯去吃盒饭免费给那些狗屁教授们打下手,反而来凯申物流当顾问赚服务费,有些人看我们不顺眼啊。”
田傲隆是当过皇帝的,所以看问题的角度有些刁钻,但想想还挺有道理的。
这不是“节”的问题,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搞不好要被人穿小鞋的。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