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举作弊(1 / 2)一蓑烟雨Z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手不知道怎么的,昨天晚上剪辑完视频就扭伤了,贴了膏药……目前打字受到影响……我都不好意思请假了……可是写不了……明天我再不恢复正常更新,我就,就上架爆更……

今天讲一讲古代科举作弊的事儿……

明代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不仅存在于普通官员与考生之中,也存在于上层朝廷大员之间。在舞弊手法上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的趋势,既有考场内舞弊,也有场外营私。

大多情况下,科举舞弊是考生与考官里应外合的共同行为,也有少数考生是单方面的舞弊,但没有考官配合其舞弊是很难奏效的,因此,明代考官利用职权进行舞弊就成了明代科举舞弊中的显著特点。

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打通关键人物而在考场内外进行舞弊活动。这种舞弊方式早在隋唐科举中就存在,到了明代则愈演愈烈,所谓:“贵者既已势威,富者必以利要。“

隋唐时的“通关“仅发生在乡试、会试,到了明代,连初入地方的府、州、县学的童生试也开始盛行,时人记载:

“督学试士已不免竿牍纷沓,若郡邑之试,请嘱公然,更不复略为讳忌。--《寒夜录》“

更过分的是,一些不学无术之徒,借请托“通关“而博取功名,历史记载:

“倪进贤,婺源人,素不读书,以房术进万安。安大喜,适成化戊戌科,安嘱考官刘吉、彭华取之,遂登进士,选庶吉士。后安以房术进上,上曰:止岂大臣所为耶!--《制义科琐记》“

由于宋以后的科场条例日益完善,朝廷对科举试卷实行弥封和誊录制度,因此,以“通关“而由考官直接按照姓名录取的方式行不通了,甚至连考生字迹也无法辨别。于是,便在请托“通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明代科举中的所谓“关节“。

“关节“,即考生与考官约定,在试卷中某一处使用某一个字,或在试卷中连续使用几个不同的词语,或在试卷上做特定的符号。比如天启元年,钱谦益任浙江乡试主考官,以“一朝平步上青天“为关节,录取钱千秋。

利用关节而博取功名的风气造成了“吴节只知通贿赂,贤孙全不晓文章“的后果。科举考官也利用关节的机会,大肆收敛钱财,史载:

“弘治十二年会试,大学士李东阳、少詹事程敏政为考官。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唐寅、徐泰,乃命东阳独阅文字。--《明史》“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