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朝鲜一直以来,都是盟军。后金的崛起,侵害的是明朝和朝鲜两国的利益。这种情况下,明朝和朝鲜就属于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后金在攻打朝鲜时,袁崇焕拒绝出兵援救朝鲜,也不策应东江镇。这样最终导致,朝鲜不得不向后金屈服。这还牵扯到,一些还在观望的蒙古部落,也瞬间倒向了后金。明朝一下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样一个,明朝认定的民族罪人。却被满清政府,表彰成了“民族英雄”!?
袁承焕,此人争议很大,有国之干城,有毁国之干城我袁是忠臣仅指不叛变,能臣,但脱不掉国人劣根性。内斗,刚愎自用与朱由检一样满清铁骑在前,杀毛文龙,导致东江镇不稳,尚可喜,耿忠明叛变,使平又向满清倾斜。
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个错误,据此袁崇焕被杀可以不冤。但袁崇焕却不能杀杀袁崇焕又是毁另一个国之长城,为满清入关又扫掉一层屏障。崇祯处死袁是错上加错,真是时也命也,不胜唏嘘
满清入住中原是多方面的原因,多方面的巧合造成,可以是奇迹悲剧的奇迹其中最关键的是满清入清的时机。
当时的中国是中央集权最为松散,民族资产阶级刚刚崛起但还没有自己的武装,没有统一的组织。一方面皇帝老儿穷得叮当响,为兵饷愁死,一方面南方的地主富绅其实已经是商人资本家,他们已不种粮食,养蚕桑办纺织工厂有钱但无武装。
所以当时是中华民族脱胎换骨的是候,是凤凰涅盘的时候,是破茧成蝶的时候,也是最脆弱的时候。若是大明还能拖到几年,一切,一切都不一样了,想来的确让人扼腕叹息。
不过,这次宁远之战前夕。
高第一到任,立刻就关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
这战略之胡涂,真是不可理喻。那时清兵又没有来攻,完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他是怕一旦来攻,非败不可,还是先行撤兵比较安全。
袁崇焕当然极力反对,对高第:“兵法有进无退。诸城既已收复,怎可随便撤退?锦州、右屯卫一动摇,宁前就震惊,山海关也失了保障。这些外卫城池只要派良将守御,一定不会有危险的。”高第不听,下令宁远、前屯卫也撤兵。
袁崇焕倔强得很,抗命不听,道:“我做的是宁前道的官,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决计不撤。”高第是胆的书生,袁崇焕虽是他部属,但见他蛮劲发作,声色俱厉的不服从命令,也就不敢对他怎样,袁崇焕的父亲早一年死了,按照规矩,儿子必须回家守丧。当时朝廷以军事紧急,下旨不许他回家,命他在职守制,称为“夺情”。这时袁崇焕大怒,上奏章要回家守制。朝廷不准,为了慰抚他,升他为按察使。但这样一来,数年辛辛苦苦的经营毁于一朝。虽然升官,也决不会开心。
可以想象得到,袁崇焕在这段时期中,“他妈”的广东三字经不知骂了几千百句。他是进士,然而以他的性格而遇上这种事情,不骂三字经何以泄心中之愤?或许高第不敢见他的面,否则被他饱以老拳、殴打上司的事都可能发生。
主帅荒谬,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那怎么办?弃城而退是服从主帅命令守城罢,宁远一城孤军,怎能挡满清的倾国之师?
在这紧急关头,袁崇焕倒是发挥了英雄之气,决意抗担
他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集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刺出自己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
他又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有兵将逃回来,一概抓住斩首。山海关有他的上司辽东经略高第镇守,袁崇焕的职权本来只能管到宁远和前屯,山海关总兵杨麒他是管不着的。但这时还管他甚么上司不上司,职权不职权呢!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