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组织?不需要外部指令和干预,系统内自动形成相互默契的目标和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互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微观物质中,在物理、化学、生物中这种自组织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物质自组织是微观原子分子层面的自发的运动,引发形成了宏观有序的物质现象。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墨汁滴到一杯清水里,引发了系统的不稳定,墨汁微粒在水中发生着布朗运动。这个运动是物质自发的,过程好像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目标却清晰完美,方向稳定。直到这滴墨汁完全均匀分布在水中,这完全均匀分布过程就是一种自组织。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盐溶解在水里,最后的咸度均匀一致锌熔化在高温铜液里,形成黄铜。黄铜的每一颗微粒的铜锌比都完全一致激光器中电磁波“无外力”的自激振荡记忆合金也是某种温度条件下恢复原来的形状、尺寸也是自组织,等等。
化学自组织现象是指物质世界中自发形成的宏观有序现象。典型的例子有:贝纳德流体对流形成的图案,著名的化学振荡图案自动变色的化学波。还有种类繁多的化学试剂、试纸,在化学测试中能够产生宏观、显著的色彩显示,也是自组织的佳作。
为解释自组织现象,科学界有离散结构理论,还有协同学理论、超循环理论等等,它们力图沟通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甚至社会科学来阐释自组织。可是,这些理论把参入自组织的元素:原子、分子、基因等微观物质,看成是微粒、是一个个没有自身活力的“子”。于是没能够找到自组织的原始动力来自哪里?导致化学自组织成为科学难题。
自组织有自行振荡、自行平衡、自行有序。好像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性,其实自组织在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互动地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中,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自组织中的每一微观成分都必须有主观能动性,必须蕴含着自我行动并且影响周边同类的“能、力”。
化学元素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子”,更重要的是在原子核外存在着有规律、有一定速率运转的核外电子,电子的运转成就了物质的能热能、化学能等等,质子、电子伴生的场对外作用形成了力。原子价电子所具备的这种“能、力”,是物质分子的化学存在和化学自组织的基础和根源、是活力、是实施自组织行为中运动变化的动力来源。
但是,近80年来,量子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概率论以及测不准理论当道,禁锢了对核外电子的运动线路、速率的探讨,迫使科研远离价电子运转线路、运转伴生的波,回避伴生波与周围波的互动和交流,被迫离开了自然的真实。
真实在哪里?
化学元素周期表醒目地告诉我们:价电子是决定物质特性金属、非金属的关键性因素,价电子的结合、分解、重组构成了新物质,成就了化学。
大自然在火光中提示:温度高光照频率高告诉人们:核外电子的运转线路、速率是规律的,是随着温度变化的,说明核外电子是以一定的速率运转着的,是有规律的。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