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穿猩红长袍的僧(1 / 2)周小小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驼铃街,永宁寺,寺旁有宝塔,时人更喜欢称为浮图。

浮图入云,九层,离地千尺。

塔分四面,每面三门六窗,门扉漆成了红色,各钉着五行金制的钉子,飞檐上悬挂着五色的铃铛。

风高夜长时,铃铛发出响动,十余里内的人都能听见清脆的声音,像是江南溪流的浅吟。

也在风高夜长的时候,一个身穿猩红长袍的人来到塔前,双手合十,低低地唱起了歌谣。

那歌谣或许是用波斯语写的,或许是用天竺语谱的,没人分辨得出。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关注,因为他用这样的姿势站立了整整六天,不吃不喝。于是他的身后开始聚集起信众,他们也跟在他背后,虔诚地哼起他用喉咙最深处发出的曲调。

很多人半途放弃了,饥与渴,困与乏,像是噬人的猛兽,那是与诱惑截然不同的恐慌,直接能够撂倒一个健康的人,是心智无法控制的。

没有谁能够六天六夜不吃不喝不打盹。

正常人的生命在第四天左右就将因此而终结。

可他仍是直直地站着,同样猩红色的帽兜遮住了他的脸,没有谁看得到他的表情。

这让人们对他更加敬畏,开始期待他的下一个动作,下一句话。

第六天的黄昏,靠近他的信众艰难地听见了他的低语。

于是洛阳城传遍了达摩的故事。

他来自荒裔,年一百五十岁,从南海水路来到神州,起先入梁,与梁武帝话不投机,仅用一根苇条就渡过了长江,来到北地。

你相信有人活了一百五十岁吗?你相信有人能用一根苇条渡过滔滔长江吗?

洛阳的酒肆满是这样的问题,但是相应的解答却更多。

既然他不吃不喝不打盹地站了六天六夜,做到了常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你又怎么能确定他没有其他神奇的方术或是本领?

这是最让酒客们信服的答案,人本来就偏爱奇异的故事,本来就喜欢追随奇异的人物。

初新见到达摩时,已经是他在永宁寺旁的第五个晚上了。初新看着那些信众,轻声感叹着,从无人追随到众人景仰,或许只需要这五天的站立。

他们只看到了猩红的长袍,却根本不了解猩红长袍下藏着什么。

不了解,又为什么会崇拜与追随?

初新很快就想明白了:恰恰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人们才会崇拜和追随。

达摩开始在洛阳城传授禅教,就在富丽堂皇的永宁寺,信徒挤满了整个寺庙。他认真倾听每个人的疑惑,有问必答,传法由清晨至深夜,无间隔,不休息。出自他口的见解不凡,却又通俗易懂,让人感叹,似乎只有一百五十岁的高龄,才能说出这样精深的佛语。

圣上被惊动了,亲自来到永宁寺接见达摩。

难得一见的,达摩摘下了猩红色的帽兜,是一位秃顶老者,长着一圈蜷曲的络腮胡,似乎是天竺人的相貌,也像是波斯胡人的模样。

这样貌虽只寥寥数人见到,但已被众多的人猜想到了。

这两个平常根本见不到脸的人,在永宁寺谈论了很久。

两人的对话让民众浮想联翩:一个是一百五十岁的得道高僧,一个是北魏盛世的领袖君王,他们究竟会谈些什么?

“我猜呐,圣上会问达摩大师普渡众生之法。”有的香客如是说。

“普渡众生似是妄想,我倒是觉得,他会问大师如何昭德行施教化,如何敬神佛修来世。”有的香客纠正道。

“来世?哪有什么来世啊。如果我是圣上,我会问大师如何活一百五十岁还能活蹦乱跳的。”一个姑娘插嘴道。

皇帝问得最勤最多的,的确是长寿健康的法门。

但是这样的答案自然不被众香客买账,他们不理会这个姑娘,汇入巨大的永宁寺门,成为了人海的一滴。海的那头依然是达摩,披着猩红的长袍,帽兜与阴影埋着他的脸。

姑娘抿了抿嘴,没有其他动作,她只是呆呆地站在原地,背靠着永宁寺大门的巨柱。

这是个早晨,初新没有在一家酒馆,自从与元欢一面之后,他就很少在一家酒馆喝酒了,而是开始在洛阳城四处走动。

他相信一些事情正在发生,这是剑客敏锐的直觉,而漫无目的的闲逛,就是他的应对办法。

走路能让神经松弛下来,能保持身体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游走时收获许多奇怪的讯息。

现在他走到了永宁寺,也不经意间听到了姑娘和香客的对话,初新很好奇,为什么她站在门口,却始终不进寺里,不像其他的人一样,请达摩解惑。

他忍不住问她:“你站在这里做什么?”

她看向初新,像是听明白了他的疑惑:“我没有什么要问那个穿红袍的人。”

“哦?”

初新看着她的脸,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她忽然笑了,初新这时才发现,她是个很美的姑娘,皮肤很白,鼻梁很挺,眼睛很大。初新听说有些美人落泪很好看,有些美人心口疼很好看,也的确有些美人笑起来很好看,他现在已经很肯定这一点了。

宝塔的铃铛在风中摇动,洛阳城的石路上人来车往,寺旁种着红色与紫色的花,花香追逐着铃铛的声响。

笑的确是种有魔力的东西,尤其在经文声飘荡着的春天,尤其又是她这样大眼睛的姑娘泛起的笑。

这样的笑容,是从眼睛开始,是月亮自如的盈亏,是水分与桃花的拥吻,一点点生发到脸上各处的。

那年那月那日那时那刻,恐怕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勾摄初新的心魂了。

这笑也便足可成为缘的源了。

面对一个很好看的笑着的女孩子,你会怎么做呢?

大胆的人会去问她的名字和住处,自信的人会回报以自己的微笑。

初新既不大胆,也不自信,他只是愣住,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脚。

这是他的习惯,一旦想得到什么,他就会开始掩饰这样的想法,一旦要掩饰什么,他就会低头。

等他抬头时,她已经不见了。

初新在心里哂了自己一句:见到好看的姑娘就成了个孩子。

这岂非是他这个年纪男人的通病?

他往寺门里望去,猩红的身影如同磐石,像上古时代就屹立于斯,不摇不动。

“你究竟是什么人?”他嘀咕了一句,最近的怪事的确很多,自从他来到洛阳,每一天他都在看窗外的人群,每一天他都能察觉到,窗外的兵士、马匹、商客和外族人,虽然装束不同,身型各异,却在向着同一个方向移动。

向着城外移动。

在出城最多最频繁的一天,达摩出现在了永宁寺前;五天之后,初新不再见到出城的兵马客商,那三个奇怪的人出现了;当初新不再去一家酒馆喝酒的时候,达摩也不再立于佛塔之前。

这一切看似毫无关联,却莫名其妙地头尾相接着。他把剑拿到眼前,仔细端详。他不明白自己的剑究竟为什么惹来了关注,这只是一把普通的青铜剑,比起现如今的钢制剑短了一些,是会稽的一名普通的铸剑师打造的,那位铸剑师没有很大的名气,也没有什么优秀的传人。

会不会是他们误以为这是越王的三把宝剑:巨阙、毫曹和纯钧?

那是很久远的事了,初新忍不住哼起了流传在自己家乡的歌谣,关于卧薪尝胆的句践,功成身退的范蠡,倾国倾城的西施的歌谣。

那真是一段极富戏剧性和浪漫气息的传说。

初新摇摇头,继续往前走去。

无论这三个人来意如何,初新都觉得没有那么简单。

他是一名剑客,剑是简单的,剑法是简单的,所以他喜欢简单的事物,也就不愿意存有过于复杂的念头。

理由也很简单,复杂的念头会减慢出剑的速度。

这是洛阳城最繁华的街道,但是再繁华的街道也终会有个头尾。

初新已经到了这条长街的尽头。

他看到了石砌的城墙,巨大的城门,城外是大大小小的矮房子,那都是奴隶的住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依然保有着古老的奴隶制度,即使他们已经成了中原的主人。

奴隶的一生都在忙碌,或者在做农活,或者在战争最前线的最前排,或者在交配,生下的儿女成为新的奴隶。

人被这样分成了三六九等,世世代代分成了三六九等,初新觉得并不公平,他从小就觉得这不公平,但他只能把这念头放在心里,和谁都不曾提起过。

甚至有时他也在想,如果把所有人的钱财物产全都堆在一块儿,然后再平分给每个人,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他很快又放弃了这样愚蠢的念头。

他怀疑即使真的实现了普遍的平均,不用几年的时间,人还是会被分成三六九等。

矮房子挨得很近,相互之间隔了一排茂密的灌木,灌木的枝桠交错,但是总体来看还是由根部向上向外长开去的。

如果有个人坐在灌木前,真是像极了千手的观音,初新这么想着。

突然,他的瞳孔急剧收缩,胃部也突然翻滚。

初新扶着矮墙,开始呕吐。

他看到灌木的树枝间藏着个坐着的人,那些枝干长在周围,就像是干瘪苍老的手。

绝不会是鲜活的手,因为坐着的人已经失去了生命,他的头已经消失不见了。

切口很平整,这意味着凶器很锋利,作案者的出手很快。

得出这些结论的时候,初新的胃里连酸水都没剩下几滴。

数日之后,洛阳城里又陆陆续续找到了不少受害者,他们的头被割下,单看身体难以辨明身份。

初新虽然很讨厌尸体,却还是每一处都去看了。

他仿佛是天生爱凑热闹的。

无头的案子很多,尤其在人多的城市,但这种案子多是没有头绪,而非头颅。

初新感觉自己的头也快没了。

他本来就是个思绪活络的人,遇事总会仔细想上一遍,而且所有枝蔓都不会放过,他的老师因此觉得他不适合学剑。

现在枝蔓已多到他觉得自己的脑袋快炸了。

城东,万顺王府。

元欢正握着酒杯,酒杯中盛着酒。

杯是夜光杯,酒是葡萄酒,葡萄产自西域的一处盆地,那处盆地有时很冷,有时很热,都能让人丧命。

可这样的地方产出的葡萄却是天下一绝。

“万顺”是他的伯父孝文帝给元欢的封号,寓“万事顺意”之义。

自那以后,元欢事事都很顺利。

他人生中的苦难,如果那叫苦难的话,都是他自找的。

他七岁时曾拜托仆人把自己的新衣服分给奴隶的子女,他只穿小一号的旧衣服;在十三岁时,因为失手打碎了孝文帝生前喜爱的夜明珠,他恳请鲜卑第一力士儿鹿用鞭子抽打自己;十七岁的他主动要求戍边十年,做起了最不起眼的马前卒。

据说他还准备了一个面具,画着青面獠牙的恶鬼,一有战事就会戴上,因为他总是在微笑,脸也长得太过俊美。

很多年以后,兰陵王高长恭效法了他的做法,用恐怖的面具遮盖住脸,来威慑阵前的敌人。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