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回 巨天(1 / 2)牧龙子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黄巢为什么会口吐白沫?

原来若土小道童把黄巢推下云头,正要返回北海,忽然记起来师傅金壁风曾交代过,仙界的事情不要轻易传到人间。

若土便又调转云头,到了黄巢家的上空,听到黄巢正要说北海的事情,边吹了一口晕头风,把黄巢吹倒。

田氏见儿子刚回来,大喜,又见儿子昏倒,自己也要晕厥过去。

不多一时,黄巢苏醒过来,说道:“我好像做了一梦一般,只记得曾在某处学习武艺,其他事情记不清了。”

田氏这一天也是经历了大悲大喜的起起落落,如今见儿子无事,就抱住黄巢,反复唠叨说:“我儿无事就好!我儿无事就好!”。

黄巢一家生活也慢慢恢复了常态。

这一天,黄宗旦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拿出来一份邸报,递给黄巢。黄巢打开来看,只见上写:

“所谓制举者,其来远矣。我朝世崇儒学,乐善求贤之意未尝少怠,故自京师外至州县,有司常选之士,以时而举。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或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今特广开贤路,……为商者能尊法度,不背道义者,其子孙可科举。”

黄宗旦对黄巢说道:“如今朝廷放宽了对科举的出身限制,像我们这样安分守己的商人家庭也可以参加科举了。”

田氏听了也是非常高兴。

黄宗旦这才引出了正题,开始了劝学:“巢儿你有学文的天赋。我黄家世代经商,‘士农工商’,商人总是下流人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我还想你能继续学文,将来参加科举,能求个一官半职,也能光耀我黄家门楣。”

黄巢点头说道:“父亲说的是。我看这邸报还说:‘又有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武艺之选’。我自认为我的武艺也可,将来可文武并考。”

黄宗旦大喜,继续为黄巢宴请宿儒,让他继续读书。从此,黄巢便白天习文,晚上习武。

黄宗旦听说宋州砀山五沟里有个饱学的宿儒,人称朱五经,于是重金把他聘请了过来,教授黄巢文化。朱五经果然饱读诗书,儒家经典烂熟于胸,又能触类旁通,黄巢艺业大进,师徒相处甚是融洽。

转眼间,黄巢到了十六岁。朱五经对黄巢说:“按照读书人的习惯,都要有姓、名、字、号。姓乃祖先流传,名是父母所取,你年龄渐长,可以取字了。我看你相貌奇特,天赋秉异,又兼刀马纯熟,如若风雨际会,定能成就一番经天纬地的的大事。因此,给你取“巨天”二字做字可好?”

黄巢喜而拜受。从此黄巢又叫黄巨天。

朱五经又说:“巨天,你随我来。”

朱五经领着黄巢到了他的房子,从桌上取出一个箱子来。黄巢急忙上前帮助朱五经把箱子打开。

朱五经从箱子的最底部拿出来一个丝绸布的包裹来。这包裹里三层外三层报的严严实实。

朱五经毕恭毕敬,打开包裹,里面现出来三本残缺的古书,都是古体的梅花篆字。

虽然不太习惯,但是黄巢也人的篆字,只见一部书上写的是《姜太公阴符录》,一部是《孙武子兵法十三篇》,一部是《黄石公素书》。

朱五经说:“当今之世,只有文武,还不能入上乘,当学兵法才行。这三卷兵书,别看是残卷,写这三部书的人都已经成了神仙了!”

什么是人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又因人而异。在唐朝末年来说,像朱五经这样的读书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

朱五经觉得黄巢是人中龙凤,所以对他的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更高:不仅要精通文武,还要求他学习兵法。

朱五经接着说:“我资质平平,只能做个塾师,教导乡里徒弟,无非是教一些孝悌忠信、三纲五常,这三卷神人写的兵法,我自知无用,也就没有研读,就做了压箱底的闲置宝物。我有三子,老大叫全昱,老二叫全孝,都只能做庄稼汉,小三儿倒是爱学武艺,但是不喜欢读书,专事游手好闲,平常吃粗酒,使大棒,交的都是豪侠强徒,说的都是反叛歹事。这三卷兵法也就无人继承,我看你志气不凡,有心将这三本残卷送与你,望你潜心研读,将来必有大用。”

(读者们需要注意此处。俗话说,五根手指有短长,但是咬哪个都疼。子女多的父母一般都有所偏爱,朱五经最爱他的三儿子,常昵称其为小三儿,此处他只说了长子次子的大名,却没有点明三子的名字,这也就是后文中朱三出现的时候,黄巢并不知他是师傅之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尤其是在知识还不普及的时代,能有几部古书,可以说是至宝。

黄巢恭恭敬敬,跪拜受之。

这三部古书都是篆字,不是当时流行的楷体、隶书和行书,又加上残缺不全,黄巢一开始还认真研读,虽然费劲,但是也觉得受益匪浅。

转眼间到了三月。这一天,朱五经在书房为黄巢上课,正好读到《论语?先进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段。

朱五经把书放下,说道:“巨天,如此大好春光,我们困在书斋,岂不可惜,不如出去踏青,可好?”

黄巢非常高兴,说道:“先生,我也正有此心。”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