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管理工业的方法来管理养殖场,是齐政从一开始就为养殖场确定的原则。而管理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人。
齐政对家乡父老是有感情的,但他也知道,普通的农民是成不了新型牧农的。
按照公司规定,养殖场员工每月能领到800元的工资——这收入在当地已经不少了,还为他们配套建设了住房,并配备了水电、沼气池等,吃住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村民们起初很兴奋,能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有一份稳定收入的工资,工作又不累,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要真正成为养殖场团队的成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不少员工跟成叔抱怨:“养殖场的要求太高,样样都有标准,和我们过去自家养殖完全不一样。”
每个新加入的员工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成叔和谢开济会反复叮嘱他们养殖的每一个环节,告诉他们每个月该干什么,提醒他们公司不光有计划、有要求,还有监督,不定时会有统一的检查。
在齐政的养殖场工作,绝对不只是卖力气那么简单。村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调试,从雏苗入舍到育雏期、育成期的整个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达到要求。
养殖场对指导员工有足够的耐心,但更有严格的标准。
在进雏前一周要将育雏舍内的地面清扫干净,并用百毒杀或者烧碱对雏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雏鸡进入鸡舍之后,要严格控制鸡舍温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要保证雏苗24小时的光照,这样有利于雏苗的快速成长,提高成活率;由于雏苗睡觉喜欢扎堆,为防止扎堆压死、闷死雏苗,要日夜值班,每隔1小时用手轻轻拨弄赶堆1次……
放养要严格控制范围,密度不能过大,要用丝网将放养区隔开,有效地提高牧草的利用率;在放牧期间,要有专人看管,要加强巡视的频率,避免鸡鸭逃跑;也可以驯养狗来巡视鸡鸭群,但驯养狗时,不得用死鸡鸭、鸡鸭骨头、鸡鸭内脏等喂狗,要让鸡鸭群和狗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野鸭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因为野鸭它的本性是比较野的,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坚持剪翅膀驯化,严格防逃……
为使鸡鸭生态养殖,整个饲养期要限量供给配合饲料,任其自由采食,并供足清洁饮水;饲养员要穿素色衣服,杜绝外人进入场舍惊扰鸡鸭群……
一开始,村民们完全不能适应,甚至不能理解。在他们看来,养家禽就是养家禽,多喂饲料,注意别生病就行了,哪来那么多讲究?他们不理解就很难贯彻执行,管理起来很麻烦。就连成叔起初也有一些不理解,例如齐政要坚持种牧草替代饲料的时候。
谢开济说:“后来事实教育了他们,现在管理起来不费力了。”
事实是什么?就是成果。农民是最实在的,不管你讲的如何天花乱坠,他们要能看到切切实实的效果才行,否则一切都是白费力气。
辛辛苦苦过了一个月,村民们眼看着鸡鸭像是充了气一般茁壮成长,关键还特省饲料,虽然还不知道吃起来味道如何,想也知道按照这个模式养殖成本不会高,实在是大有可为,大有可为啊!
至此,员工们的士气大为提升,也能积极服从公司的管理了。
齐政对老爸齐建德和成叔说过:“将工业化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应用于农业畜牧业之中,必然与传统产生冲突。工业生产只需解决人的问题,让人适应生产的要求。而农业畜牧业天生有许多非标准化的因素。”
“要同时解决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不仅要解决人员管理和激励,提高人员素质和技术,调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还要顾及水、肥、阳光、温度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更要考虑产品自身的品种、生长、养护等环节。”
“将这些要素依时、依势、依人、依物地科学排列,并有机结合,实则是一种艺术。在这个领域,我们都是在摸索中。”
老爸齐建德和成叔均深以为然。
……
按照常规生态养殖,鸡鸭的养殖密度均不能过高。这主要是受食物限制,毕竟在一定范围内鸡鸭们能觅食到的食物是有限的,如果靠增加饲料,又失去了生态养殖的初衷了。
而齐政的养殖场得益于牧草的茂盛生长以及蝗虫的养殖,同样范围内能为鸡鸭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运动,因此在跟成叔讨论过后,决定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并对养殖场进行扩建,增大养殖规模。
传统土鸡养殖平均每亩林地放养200只到300只就顶天了,齐政的养殖场将达到每亩林地放养500只;倒是野鸭养殖密度差别不大,控制在每亩放养400只左右——鸭吃的总比鸡要多得多。
因此现在的养殖场已经扩建至占地近百亩,土鸡存栏2万5千羽,野鸭存栏2万只,雇工超过二十人,属于较大规模的生态养殖场了。
当齐政每每看到在山林间、河段间觅食嬉戏的密密麻麻的鸡鸭群时,依然不免有些感慨。
有些东西我们会天天接触,就自以为很了解它。
但事实不见得如此。
在食品上尤其明显——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跟多数人头脑中的生产方式差别太大了,大得让许多人不敢想象。
比如大家最为熟悉的鸡肉和鸡蛋,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是不是依然保留着如眼前一般的小桥流水、房前屋后,公鸡母鸡闲庭信步四处觅食的景象?
大家甚至会以为鸡的主人们,能够记住那些鸡的性格特点。人与禽畜,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谐相处,也许多少有着一定的情感交流。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