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深受皇帝陛下器重,此前兄长还与李明睿大人举议陛下南迁至南京,重整朝纲,以图再起,但祖制与朝中重臣的阻扰,并未得行。但兄长和朝中大人商议后打算拼死一搏。”巩永瑞深呼吸一口气缓缓的说道
“国朝受天灾人祸影响,朝中大臣大多是夸夸其谈之辈,能臣良将凋零,内忧外患,更有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受限于钱粮之苦,无力赈济灾民,训练士卒,连边军京营的粮饷都无法完全满足。”
朱明玉点点头,表示赞同巩永瑞的观点,其实他心里知道这些只是造成大明朝衰弱的一部分,其他更多的原因导致了明廷缺粮少银,朱明玉没有发表观点只是点头示意,继续听着巩永瑞述说着。
“兄长和诸位大人密奏皇帝陛下,并给出钱粮三策,重开钞关,革新盐政,经营海贸,严收商税。但是中原大地大多已沦陷,商税也不能立刻到位见效,而且国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很多士大夫本贪污腐败,本就是一些商贾的代言人,皇家厂卫早已不复当年厂公魏忠贤之能力,根本无力整治腐败,收缴商税。”
巩永瑞一口气说了很多,而且也将大明朝的最大痛点指出。崇祯皇帝自断左膀右臂,导致其深受东林士人蒙蔽而无法作为。
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城被农民军围困,崇祯在自杀殉国前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重新安葬在魏忠贤生前看好的香山碧云寺。看来在面对即将来临的国破人亡,绝望的崇祯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并肯定了他生前的功绩。看来崇祯还是想起了天启皇帝临终前的遗言后半句话,“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巩永瑞正了正腰身,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最终为了尽快筹措粮饷,兄长与李明瑞、方岳贡、李邦华、范景文等大人于崇祯十六年八月建议皇帝陛下立即开展海贸以赚取粮饷,圣上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下密旨给福建水师将军郑芝龙,要求全力支持海贸赚取粮饷,并许以水师总兵的官职以资鼓励。”
“为表示支持海贸,圣上将宫局司库内所有可变卖的瓷器、绸缎布匹、玉器宝物全部交由兄长安排,同时郑芝龙大人为表示支持朝廷,私人出银二十万两购买大量生丝、瓷器、茶叶以支持此次更多获利,并同时出动近百艘货船以及三十多艘战船以保障此次贸易货物人员安全。”巩永瑞越说越激动,也许是此次贸易规模之大,让其感觉到心潮澎湃。
历史上,郑芝龙从海盗归顺明廷,拥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仍率领原部,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海商,但其实质上只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垄断海贸谋取巨利提供便利而已,是一个亦商亦官的巨富,郑家垄断明末海贸数十年,也是后来郑成功抗清复明资金的重要来源。
巩永瑞调整了思绪,平缓道:“郑大人同时还密奏圣上,提供了经贸路线图,分别从天津、晋江同时携带瓷器,生丝,丝绸,布匹,茶叶,玉器等直接前往莫卧儿王国与那里盘桓的欧罗巴人进行贸易,可获得最丰厚的金银财务,然后从那里购买生铁与沿途缅度,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腊进行交易,获取粮食、香料、白糖等物资,随后将部分香料白糖运往倭国换取白银,这样可以获取最丰厚的回报,至少一趟可获利价值三百多万两白银的财物。”
……..
经过巩永瑞断断续续的叙述,至此,朱明玉基本已经了解到这个任务的前因后果,原来巩永固是这次任务的主要负责人,但因为乐安公主去世,无法成行,故委托其堂弟妹巩永瑞、巩永英以及巩家米号的老掌柜负责,并由锦衣千户李若琏随行。
原本一切都比较顺利,因急需粮食,李若琏先行押运装载了七十万两白银及四十万担粮食的粮船、护卫舰队早十天返航。还有三十多艘装载生铁及十多万两黄金的船只组成舰队,生铁主要换取苏门答腊岛上的蔗糖、香料等其他当地特产资源。
交易完成后却被郑芝龙的老对手荷兰人的舰队盯上,最终因舰船武器落后等原因,大部分船只被俘,少量被击沉,只因巩永瑞所乘船只是一艘快船,且有贸易完后所换取的所有黄金约二十万两,巩永瑞不愿投降,带着家丁水手拼死一搏,虽未被俘,但战船却被击沉,很多人落水或被杀,巩家十多个家丁失踪或被俘,终落得船毁人亡的结果。
“这是朝廷和圣上耗尽了所有心血成行的贸易活动,结果却是如此下场,我。。我。。愧对兄长,有负圣恩,要不是因为想到有愧兄长以及保护家姐,想竭力弥补,否则真想沉于海底。”朱明玉的思绪被巩永瑞哽咽的声音所打断。
扫视一番这三个人的面部,均露出悲痛的神情。在刚才的交谈中,得知巩家一共出动了30多个伙计和家丁,先前随着大船队返航的有二十来位,还有十六人跟随巩永瑞一队继续沿途贸易,现在仅剩下5人还活着,其他人生死未卜。
是啊,后世与高中生年纪相仿的年轻人,遭受如此大的打击,这样的表现已经很坚强了。
巩永英此时抬起头,泪目闪闪的说到:“朱大哥,我们沦落至此,受恩于您,本不该再有求于您,但是这一次关系到大明千万百姓和大明的江山,所以我求您一定要帮帮我们,永英愿一辈子都做牛做马来报答您,今生今世永不反悔。”
朱明玉内心一颤,很想立刻答应,倒不是说看上巩家小姐的美貌,生出怜香惜玉之情,而是因为本身就想翻这个盘,但又纠结于以什么样的一个身份去做这件事。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