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这样站着,许久,痴痴地看着那些被阳光翻晒的一明一暗的竹叶。
周围很静。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只有我的思绪,陪伴着风吹竹叶的声音。
这境地,似曾相识。我说不明白,心底的那种感动,有点惊喜,有点疼痛,还有一丝丝怀念。
这丝丝缕缕的笛声虽然一直在我耳边萦绕,可是给我的感觉却是那么遥远。
单位旁边,有一片树林。我每天从树林边经过,经常有一缕笛音从里面传来。我看不清在树林里吹笛的人,我想象那人一定有一个清秀的背影。慢慢的,这条小路,这个背影,还有这笛声,成为一种守候,成为我路上行走的一种习惯。
也许是那段经历,那缕笛声,在我的心里,悄悄的隐藏了。经年之后,在某一个时刻,突然苏醒,比如现在。
也许,有一种声音的美,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感知。无关乎旋律本身。也许,这一种声音的魅力,来源于自己的思想,不关乎环境。因为有一种旋律,叫天然。有一种美好,叫自然。
或许每个人都会对某一种声音痴迷。比如蛙鸣,比如蝉声,或者春天里,枝头的几声鸟鸣。它代表的或许不是一种声音,而是一种情结。它和人一样,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有时候,万语千言抵不上一个微笑;一个回眸,就能够让人记住一辈子。如果说那缕笛声,是我年轻时候的一个情结的话,那么,我的世界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背影,有一种声音,一直温暖着我。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会相信,沉默寡言外表下的我,内心是如此的充盈。
沿着山路走着,竹林慢慢地留在我的身后,而竹林边心里滋生出的那种感觉,那一缕笛声,却让我久久回味,怀念一生。
**
眼下正直大寒时节,天寒地冻,近日又普降大雪,正可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验证了“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农谚。然而,严冬终将去也,春天就要到了。再过几天就立春了,中国自秦代以来一直把立春作为一年之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总是怀着美好的希望和期盼,翘首以待,喜迎春天的到来。
然而,春却是静谧的,悄悄地走来,她像一个美丽的姑娘蒙着神密的面纱,让人揣摩不透。从古至今,写春,颂春,咏春的诗词枚不胜举。但,“春到谁先知”?是飞禽走兽,是花卉草木,是风雪雨露,还是别的什么呢?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可说异彩纷呈。
北宋诗人苏轼在他的《题惠崇春江晚景诗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到水暖鸭先知”这一绝句,不仅勾画出了早春江河的优美画景,也将诗人水暖鸭游春到的心境表露的如此富有情趣,以致被后人传颂。
唐朝诗人韩愈《早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诗人把刚露土的草芽视为知春的使者。“把草色遥看近却无”赞为早春的最好去处。也被世人称道。
把柳作为知春的诗也不少。随手捡来:“摇摆柳絮立晨昏,干冷枝寒萧瑟吟。远似春色近米蕾,地冷天寒柳知春。”唐朝诗人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的绿柳和春风皆为知春的信使。***的《卜算子,咏梅诗里雪与梅也颂为知春报春的信使。
春到谁先知?人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对春的情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春在诗中,更在人的心中。可以说,“谁言春来早,唯有诗先知。”
我以为:天地万物,飞禽走兽,花卉草木,风雪雨露都是上苍的精灵,它们皆知春,知道春天到来的时节。在我们的家乡,有“大雁不过二月二,小燕不过三月三”之说。还有:“五九河开,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然而,在我看来,知春到来者,最是勤劳的人民。很久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依据日月运行的现像和规律,摸索总结出了农历二十四节气。并把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作为农耕节。成为农事的指航。在我的记忆里,还在飞雪满天时,我的父亲就为春耕忙绿准备了。修犁耙,整理老牛的套具。母亲也忙着挑拣春播的种子。
人们知春,迎春,忙春,更希望春天给他们带来丰收的期盼和喜悦。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