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亮,东宫正门大开,一架马车缓缓行了出来。
今日四月初十,定例朝会,太子需要旁听。
立朝起,朝会有四,分为大朝会、常朝仪、常起居和入阁仪。
大朝会每年元旦、五月初一、冬至时举行,除遇变故,基本如常。
常朝仪是两省、台官和文武百官每日在前殿举行的例行朝会。
因宰相和京官事务缠身,难以每天“签到”,参加常朝的大多是御史台官、补官等,往往流于形式,至英宗时废除。
常起居是宋朝宰相、枢密使、武班以及有要紧事务奏报的职事官参加的朝会活动。
按制,皇帝需日日视朝,官员日日报道,实在是辛苦,至宁宗时已然名存实亡。
入阁仪本为仪式性的典礼,每月初一和十五举行。
满朝文武百官立于文德殿候朝,听唤入见,大体流程是百官问候皇帝,皇帝领情请顿饭。
今日赵桓参加的,便是入阁仪。
实际上,赵佶并不勤快,这一月两次的入阁仪也不常举行,日期也时常更改。
便如今次,谁知道他为何放到了初十。
但是要举行,便不只是请客吃饭,定然要说些军国重事的。
有些时候,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拿上去说。
不一刻,车驾到了宫门前。
赵桓下车时,正看到高俅下车。
“哼~”高俅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赵桓呵呵一笑,并不放在心上。
“见过殿下。”郑居中过来问候。
“见过郑相公。”赵桓回礼。
虽然是个没节操的,但是副宰来示好,赵桓自然不能拒人千里。
“见过太子。”滕和也过来了。
“见过滕公。”
有两个大佬打头,立刻围过来了十数人。
以前是没这个待遇的。
原身窝囊,是个小透明,来了就找个地方自个儿待着,百官只当他不存在。
把高俅弄了一顿,让别人看到了太子的威严,便有人愿意来投资一下。
虽然都不得志,亦未发现后世有名的人,赵桓也不介意回个礼。
礼贤下士的姿态做足,方能请得大贤来嘛。
而且,站这里的,最低都是四品,说不得以后就有用到的地方。
旁边,高俅与童贯凑在一起,嘀嘀咕咕地说着什么。
王黻叉手立在蔡京侧前,满面堆笑,尽显恭谨。
其他的三三两两,嗡嗡声不断,也听不清说些什么。
相当热闹。
“圣上落座,百官觐见。”
相互问候中,只听台阶上一声呼喝。
宫门大开,能看到赵佶斜坐在龙椅上,一手反撑着腮帮,百无聊赖的模样。
实在惫懒至极。
“哎~”暗暗叹了口气,赵桓回归序列。
不得不是说,宋朝皇帝还是相当宽容的,便如宫门前寒暄,按制乃是失仪。
显然,皇帝大臣都不在意。
按照排序,赵桓位列蔡京、郑居中之后,属于文官,从左边进入。
这还是太宗朝时定下的规矩,赵光义觉得亲王都是小儿辈,上朝只是长见识,便位列宰相之后。
“见过道君皇帝。”众臣稽首行礼。
“免礼。”赵佶随意挥手道。
旁边,中官李彦唱道:“有事出班,无事退朝。”
“臣有本奏。”童贯出列。
他是枢密使,位列右侧武将之首,倒是不曾打乱队列。
“准。”赵佶坐直了身体,略略振作了精神。
知道戏肉来了,赵桓也打起了精神。
童贯道:“西北党项,素来不服王化,多有侵扰之举,残害沿边军民。
去岁,其趁边军不备,破靖夏城,尽屠官民将兵三千余,焚城而去。
土中血迹未干,地下尸骨仍存,屈死冤魂犹在,此仇不可不报。
目下,靖夏城复、制戎城筑,且军兵精锐,军械齐备。
臣乞命,发兵征西夏,以讨不平,宣陛下威仪。”
“刘法,汝久历西北,深知边事,可有建议?”赵佶问道。
刘法,当世第一名将,因功得授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禁军三巨头之一。
按常理,全国军事力量统属于枢密院。
为了限制枢密院,其下设两个独立机构,乃是殿前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