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年的深秋,秉承皇帝本人的意思,内廷之中突然多出来一个机构,叫做“理务处”,行政级别位于御书房之下,少数的五六个人统称为“御书房襄事”。,
这几个人全都是从翰林院中甄选出来的,而且平均年龄比较高,是几个年纪已经到了山梁上却没有什么进步空间的老翰林。
他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帮助皇帝处理一些文字上的琐碎事务,偶尔还会按照皇帝的意思起草圣旨文本,按照当时的看法,这些人就是纯粹的笔吏,按照后世人的看法,就是皇帝的秘书而已。
“一应奏疏,先交理务处预办”。
这道旨意的意思就是,全国各地朝廷内外的大小事务,全都先集中到理务处,由那几个襄事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轻重缓急的次序上呈给皇帝做出批示。
因为皇帝本人很少做这方面的工作,事实上一直都是安宁公主在打理着政务,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看,这个“理务处”其实就是安宁公主的直接下属机构。
当时的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微不足道的小机构具有什么样的意思,仅仅只是看做为皇帝服务的闲散机构,其实等于是从上游拦截了朝廷事物的处理权。
虽然还远远谈不上是一个“小内阁”,但却有了那么点“军机处”的意思。
“南阳府历三次考评全优,当赏当升。”
“贵州土司水家抗拒改土归流,不可一味宣之以威,当遣一德高望重之臣前去抚慰,尽可能以怀柔手段平之。”
“闽南村寨械斗,致死几十人之多,地方官竟然参与其中,先罢了官职,再交有司议罪算了,还是平调他处吧。”
这种村寨之间的械斗由来已久,从宋时就开始出现了,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为了争夺土地、水源或者其他,村寨与村寨之间早已经成了“世仇”,关系极其紧张,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就会全村出动去干仗。
这种械斗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打架斗殴,而是“准军事”级别的,不仅刀n弓箭齐全,甚至还会出动p,打死打伤几十个人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在就见怪不怪了。
在几百年的时光当中,本着皇权不下县的原则,历朝历代都对这种事情装聋作哑,任凭他们打的天昏地暗。
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地方官参与其中支持某一方的状况。
民间的械斗那是民间的事儿,一旦官府参与其中,这性质立刻就变了,说不得还会激起民变。
所有,安宁公主毫不犹豫,不论对错不问缘由,先把那个地方官定罪,先把民怨平息下来再说,然后找机会把这个其实很有想法但能力不足的官员调到别的地方任职,算是给了民间一个交代,然后继续派遣官员调解这一类事件。
至于说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民间大规模的械斗,那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需要从长计议。
看着安宁公主有条不紊的处理着种种琐碎的事物,皇帝本人深知自己没有这样的耐心,同时也没有那么纯熟老练的手腕,正要开口夸赞几句,安宁公主却从众多的奏章当中抽出了一份,递给了皇帝本人:“这个需要陛下处理才行。”
需要皇帝亲自处理的奏章,肯定不是什么大事儿,因为大事多是安宁公主亲自处理,皇帝只不过是负责签字而已。,
这份奏章的内容很简单:傅勒赫投降了。
作为最后一支依旧打着大清国旗号的队伍,作为最后一个怀抱着光复大清国梦想的人,傅勒赫终于支撑不住,正式向大明朝投降了。
自从鳌拜干掉了英亲王阿济格之后,傅勒赫就带着几千人马紧急撤离,虽然大清国早就灭亡了这么多年,但他却始终打着大清的旗号,把复国当做是生平志向。
站在大清国的立场上,傅勒赫可以算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英雄,但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事实上,在这么多年当中,他从来都没有正式和大明王朝的任何一支正规军正面对敌,他最大的对手有两个,分别是蒙古人和罗刹人。
为了避免毁灭性的打击,傅勒赫不得不带着一批大清国最后的忠贞之士一路北退,在几乎绝望的大环境中,在大清国早已不复存在的情形之下,坚持战斗这么多年,始终游走在罗刹国和蒙古边境一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只能过着土匪一般的生活,通过袭击边民,袭击蒙古人,甚至袭击罗刹人来获得少的可怜的物资补给。
时至今日,当年的数千大军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最后的两百多人。
而这两百多人,因为物资的极度匮乏,早已成了事实上的叫花子,不得不向外喀尔喀蒙古部举起了白旗。
如果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匪,这两百多人早就被蒙古人嘁哩喀喳的给砍了,但傅勒赫的身份实在太过于特殊。
这是伪清英亲王阿济格的儿子啊,蒙古人不敢胡乱处置,只能把这些被饥饿和寒冷折磨的半死不活的“旗大军”送到张启阳处。
张启阳似乎对这些人完全没有兴趣,命人把傅勒赫等人送到了江南,准备把他们交给朝廷,是杀伐还是安抚,全凭朝廷做主。
对于现在的张启阳而言,和伪清有关的一切都已成为了历史,他没有必要在这个事情上做出处理。
皇帝的态度和张启阳如出一辙,根本就没有把这些人放在眼里:“既然已经降了,那就按照降人办理吧,皇姐以为如何?”
“也好,那就按照降人办理,朝廷出一道旨意,意思意思也就是了。”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根本就不值得耗费太多心思。
不光是朝廷对傅勒赫毫无兴趣,甚至连地方官府都没有拿这奋斗了两百多年的旗勇士太当一回事,先是象征性的把他们囚了十来天,然后根据安置降人的传统办法进行处置也就是了。
按照以前的惯例,这些人会被发配到边军之中充劳役,然后根据各自的表现发到地方上,这才算是真正成为大明王朝的子民。
不过,这些人的身体状况实在糟糕的不成样子,而且没有人愿意收留,所谓的发配自然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这些人,年纪大的已经有六十多岁了,如傅勒赫这种年轻的“少壮派”也四十岁了,饥寒和疾病的常年折磨之下,能活到现在已经算是个奇迹,哪个边军会愿意收容一群半死不活的老头子?
经过一番书文往里之后,也就只能想办法将他们另行安置。
一般情况下,既然这些人已经发到了江南,就应该就地安置,但王宣同王大人似乎对伪清的遗民有些抵触心理,自作主张的“帮”这些降人找了个“思乡”的借口,其实就是说:江南不会接收这些半死不活的家伙,干脆一脚踢到辽东去,交还给毅勇军想办法安置去吧。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