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0章 嘴都笑歪了(1 / 2)眀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0章 嘴都笑歪了

林思成又来这一招?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王齐志用力的抿着嘴,但嘴角仍旧勾起,露出几丝无法的仰制的笑意。

所谓敲山震虎,投石问路,王齐志就是第一个中招的。

比如林思成第一次进他实验室,秀的那一套“铁质文物穿透成像”技术。

又比如修复景泰蓝狗盆的六点六烧。

又比如他娓娓道来,对“铁质文物保护技术”的理解与看法。

所以,王齐志如何能放任这样的人才,眼睁睁的从自己的眼前溜走?

这招他中的心甘情原!

现在也一样:你们研究方向是怎么确定的,重点是哪些,难点是如何突破的,以及根据哪些实验方法和检测数据做的技术溯原和理论推导,我全给你讲的清清楚楚。

甚至,再给你加两条:失传技术。看,价值与立意是不是更高?

原因很简单:严格来说,他们俩是来偷师的,不拿出点真本事,凭什么让人家把辛苦了几年、十几年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教给你?

除非快刀斩乱麻,让他们觉得他们的现在的成果其实并不是很超前,也不算多机秘。同时让他们认为眼前的这对师生,有足够的资格和他们合作,乃至共享。

比如现在:

两鬓斑白的老人紧紧的握着林思成的手,双眼泛光,透着惊诧、愕然,以及浓浓的欣赏,和一丝怀疑。

前后整整九年,十数位研究员的心血,不可能被人随随便便的看两眼,就干净利落的破解。所以,眼前这两位肯定下功夫研究过,研究的时间绝对不短。

但要说研究水平要超过他们,姚汉松怎么想,都觉得不大可能。

狐疑着,他握住林思成的手摇了摇:“贵姓!”

“免贵姓林!”

姓林?

姚汉松努力的想了想:唐代金银工艺研究领域,好像没有姓林的?

至少陕西没有,河南也没有。

但在他看来,跑出这两个省,其它地方的全是二流。

他又摇了摇:“你老师呢,贵姓!”

“姓王!”林思成又笑了笑,指了指王齐志,“就是王教授!”

不可能!

三个字涌到了嘴边,又被姚汉松硬生生的咽了回去。

但既便不好当面说,他也坚定的认为:不可能。

虽然同属金属类,但研究铜的和研究金银的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的研究重点为文物保护,比如商周时的青铜器,后者研究重点为工艺复原。

王齐志顶多也就是研究错金银铜器时,附带的研究一下。反正绝不可能把唐代的金银工艺研究的这么透,这么高,甚至要高过陕博。

再想想刚才:学生说“记”,老师就拿起本子记?

再看看现在:老师抱个本子和笔站在旁边,学生反倒一马当先?

正惊的一愣一愣,林思成又笑了笑:

“姚教授,不瞒你,我们这其实是班门弄斧:就刚才说的那些,全是老师和我根据文献资料,和已发布的论文期刊中推导出来的。

重点依据来源就两种:省文物局的《陕西文物年鉴,和馆里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特别是后者,给我们提供了极为扎实而详实的数据和理论基础……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算是偷师……”

姚汉松又摇头:还是不可能。

确实,自98年着手开始研究,应上级部门指示,馆里每阶段都会公示进程与成果,同步发表论文,透露部分数据

同步向上级部门汇报,上级定期验收成果,同步刊登。

但说实话,如果只靠公开的论文数据就能推导出核心技术,中国早赶英超美了,还要科学家和实验机构干什么?

正狐疑着,林思成拉开包,取出了一样东西:“当然,也离不开反复实验。但因为缺乏实物,老师就只能找一些具有代表性工艺的民间手工艺品……”

姚汉松起初还想:那也不可能。

除非民间手工艺品,能将工艺细节体现到与国宝近乎于相同的程度。

不然所谓的根据实验推导数据,就跟笑话一样……

但随即,他双眼一突,整个人彻底愣住:一樽兽首玛瑙杯摆在他面前,灿灿生光,栩栩如生。

这当然不是馆里的那一樽,那樽早被国博借走了,这只肯定是仿品。

但为什么能仿得一模一样?

同样的巧色工艺,同样的异形掏膛,同样的多层级减地浮雕技法。

乃至于兽嘴的胡子和斑点,也就是羊嘴塞上的金珠,同样用的是“缀珠焊接”的工艺?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馆里都还没研究出个所以然,东西就被借走了,民间既没有样本,更没有技术,这一樽是如何复制出来的?

且复制的这么像?

姚汉松把玛瑙杯捧在手里,反反复复,复复反反。

陈芬组长站在一旁,两只眼睛像是钉在了上面?

突然,姚汉松想到了什么,脱口而出:“何锦堂?”

陈芬恍然大悟:“就是何锦堂!”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