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4章(2 / 2)桃花白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乡亲们送年货,只因为今年旱情时,纪家不顾自己,早早开仓放粮,更带动周围大户们一起行动。

其他地方或有卖儿卖女,卖田卖地,又或者逃荒的情况发生。

可他们原化州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种事。

因为有纪家在,纪家几乎第一时间就开始救助周围乡亲们。

作为本地乡党党魁的纪楚纪家都这么做了,其他人肯定要效仿。

事实上,就算一个地方遭灾,本地大户,以及本地老老实实屯粮的话,至少能撑个一年半载。

很多地方百姓早早扛不下去,多因被剥削得太厉害。

前些年原化州还地于民做得好,之后救灾也及时。

所以他们这里恢复得也极快。

只在原化州,肯定发现不了这点好处。

但要对比不远的浩州,安济府这种地方,便能知晓如今乡党党魁纪楚,到底为他们都做了什么。

不少人有心的人,知道纪家每年年前,都会送年货过去,便趁这个时机登门感谢。

纪楚的善举救了太多人。

信里面兄嫂把这事说得十分详细,同样说了家里情况,还有四弟妹娘家情况。

更讲下面孩子们都在读书,有一个侄儿年后就要考秀才等等。

家里一切都好,让他们放心。

估计知道纪楚也担心其他灾区情况,信里同样提了。

灾情最严重,人祸最多的浩州跟安济府情况确实不好。

两个地方的知州知府,再加上返回宣新府的薛大人一起筹粮,反正今年冬天肯定能过去。

等到明年春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些事纪楚从同僚信中都看到了,不过听民间描述,又是另一种角度。

只要灾区在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就好。

不管灾区,还是昌河州,都在等春天到来。

相信新一年的春天,一切都会不一样的。

昌河州跟岐州,过了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冬日。

家家户户都有学习的,就算再不喜欢读书,那学一下自己的名字,总是好的吧。

还有日常需要的算数,同样需要。

反正扫盲都是以实用为主,学了肯定没问题。

这般变化,让隔壁的梁国国王更加龇牙咧嘴。

就连附近州府的官员,同样有些头疼。

你们昌河州跟岐州,到底想怎么样啊。

学起来没完了?

再这样下去,周围百姓都要去你们那了。

为了不让人口流失得太狠,他们只能跟着“卷”起来。

就算自己不会创新,跟着昌河州学总行吧。

有的官吏干脆直接去找纪大人取经,想想当地怎么发展。

纪楚肯定是不吝啬的,靠他自己,不可能建设起平临国,也不可能让无数人过上好日子。

必须是大家一起努力才行。

等到开年,纪楚还收到之前曲夏州刘为民刘大人的信,他之前也在那边当县令,跟纪楚同一年去的曲夏州州城。

如今他在粤地做一地知州,说了当地风土人情,还说他们也在建造船厂,已经颇有成效。

还有已经去了滇州府的朱吉胜朱大人,现在昌河州种的良种,就是出自他手。

他被调过去,只要是找好稻种的。

要说一个是麦子,一个稻子,差别很大才是,但如今分的没那么细致,自然谁好用让人去。

原本在滇州府的林元志,还有在赣南的张文胜,他们也调到其他地方。

林元志去中原种棉花,张文胜离纪楚这近了点,就在附近一个府衙户司做差事,还说有空会过来找他。

想来找他的,也不止张文胜。

还有蔡一繁蔡夫子,只是他年岁大了,家人都不赞同他出远门。

白婆婆同样也有这个想法。

仔细问了才知道,两人就是因为年纪大,才想再见见纪楚,害怕以后再也看不到他。

这让纪楚叹息,等有机会,他一定过去,最好就在这几年内定下。

可惜大家都脱不开身。

说不定等蒸汽火车造好之后,大家就能经常见面了?

听说已经造船上已经有雏形了,只看什么时候能成。

看着这一封封信件,纪楚并未多作感慨,而是准备准备,新的一年,新的开荒。

漳兴六年。

昌河州,二月份冰雪还未消融。

更多内地百姓跋山涉水而来。

还有不少刚来,就被大雪困住的百姓,终于可以走出来了。

户司那边统计,昌河州人口已达五十七万,就连岐州人口也有四十二万。

几十万人口的大迁徙,因为土地资源不够,因为天灾人祸,全都来到边关。

他们既是想要更好的生活,也是想要自己的土地,更是信任纪楚。

按理说,岐州那边基本也差不多了。

朝廷把纪楚调走也可以,毕竟有更多地方都想要他,接下来交给其他官吏即可。

但因为这些迁徙的百姓只认纪大人,他留下也是最好的选择,否则迁徙的人就不是稳定边关,而是动乱一部分。

估计这些百姓也没想到,他们的到来,可以决定纪大人的去留。

事实上,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们决定的,只是他们暂时还没意识到。

天气还未完全回暖,千里迢迢逃荒过来的百姓,已经租借官府的锄头农具,立刻开荒。

他们不敢耽误一日,更不敢有片刻歇息。

只要能种地,能产粮食,他们做什么都行。

户司那边的耕地数字,几乎五日一更新,每次报上来的开荒数字不仅真实,还让人觉得震惊。

看多了之后,户司主事终于知道,纪大人为什么要把挣来的税收,再花到这些百姓身上,因为他们值得。

如此艰苦的条件,如此简陋的农具,他们都能干出惊人的成绩。

“大人,别说了,不就是拨钱买农具吗,我买。”户司主事再一次被说服。

为了让百姓们有趁手的物件,买还不行吗,然后再低价租给农户。

差不多可以回本的时候,还能折价卖给普通百姓。

这纯粹是做好事啊。

算了,这税收本就是百姓们贡献的,还有当地商户们贡献的,这样一来,无非是把多缴税之人的财富,分给穷人罢了。

对有钱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穷人来讲,则极为珍贵。

户司主事换了想法之后,差事倒是越做越好,十分契合纪楚的心意。

可没想到,朝中调不走纪楚,就想把户司主事调走。

原因也很简单。

“纪楚你这里的人好用啊!”

而且纪楚不拉帮结伙,并不会刻意拉拢谁。

他手底下的人能不好用吗,随便放出去一个,都是极厉害的。

一来二去,愿意来纪楚身边“镀金”的人也越来越多。

只能说另一种双向奔赴了。

不管怎么样,差事还是要走,政务还是要忙,本地无论商业农业,都要发展。

漳兴六年五月份,昌河州新增田地八十六万亩,岐州新增田地四十五万亩。

新增渔船各五百,三百。

养殖户增加到六十多家。

当地州学的畜牧专业,隐隐有单分出来的迹象。

没办法,冲着畜牧专业来的学生跟夫子越来越多,关内外不少人都想来学习。

对此纪楚很是支持,这本就应该作为单独的一所学校,牲畜养好了于国于民都有利。

而昌河州广阔的土地,给更多人带来机遇,也容纳得了这么多人,这么多产业。

他们这里,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有点好笑的是隔壁梁国,梁国国王刚开始还有点挣扎,现在完全不会了。

他们那的官员考虑之后,决定恢复跟平临国朝廷的朝贡关系,请求朝贡,以降低很多东西的价格。

咱们两个国家可是邻居啊。

就百里的距离,商品价格一天一地,谁受得了。

还是赶紧跟平临国皇帝讨饶的好。

对此,纪楚也没什么意见,反正广宁卫的邓将军在此,基本不会担心安全问题。

国内的火器研发还在继续,听说做的火炮越来越离谱,海战基本无敌。

那火炮拉过来一些,足以形成威慑。

看着坚固的城墙,还有成批的火炮,只觉得无比安全,偶尔有挑事的,追个五百里不成问题。

京城那边肯定是高兴的。

若不是去年的旱情,他都想去泰山拜一拜了。

可惜暂时还不行,至少要等百姓生活再好一些,他还真能去封禅?

当年被纪楚“忽悠”着答应,没想到似乎真的能成。

纪楚“忽悠”他。

他却不会忽悠纪楚。

昌河州的情况越好,皇帝就越清楚,如今的一切从何而来。

如果静下心审视纪楚,皇帝只会觉得冷汗直冒。

身边人还有人劝他,要不要除掉纪楚。

为何?

自然因为,他是个大威胁。

只要纪楚愿意,他随时都能推翻自己,他来当皇帝。

就连皇帝本人,对这件事都没有丝毫怀疑。

可皇帝看了看进献谗言的人,直接让张太监找人把他拖下去砍了。

他疯了?

招惹一个根本没有反心的人?

纪楚想当皇帝的时候,自然有这个本事。

但他一旦起兵造反,试图推翻自己,有一件事无可避免。

那就是平临国会动荡一阵。

纪楚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更不会让自己成为动荡的根源。

因为这一点,皇帝知道,自己这辈子挺稳的。

所以进献谗言的人该杀。

纪楚本人,则要封赏!

建业侯!

就是你了!

浩浩荡荡的封赏队伍从京城出发。

三十六岁的建业侯纪楚,依旧盘算着怎么挣钱,怎么补贴当地百姓,还要再把边关城墙加固加固。

等这些事做完,就能去沿海看看蒸汽船吧?

这么久了,赶紧做出点成果啊。

他会跟更多仁人志士一起,把平临国建设的更好。

看到封赏队伍过来,纪楚也只是笑了笑,他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未完的事情也有很多。

说起来,他三十六了,能不能留胡子了啊。

回去问问娘子好了,日子还要照常过啊。

正文完结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