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1 / 2)程九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由于白露的指控,宣平帝不得不调查陈留郡王秦翊纬,但没有切却证据宣平帝只是下了旨给这个侄儿道:有人诬陷陈留郡王参与行刺,为了安全便加派人手保护郡王府.

这其实就是变相要监视,只是不好明说.

秦翊纬至少表面也很配合,甚至还闭门谢绝会客.

东宫行刺,太子妃早产,朝堂开始人心异动.有些人是想趁机打压对手,有些人是想将女儿塞进东宫,每个人都在等著看宣平帝或太子怎么动下一步.

秦翊衡动了,但却与上述皆无关.

"儿臣近日阅览重刑死罪题本,察觉下至各地州牧推官上至刑部官员不少对我大齐律并不熟,这样怎能查无遗漏?"

秦翊衡这一上奏刑部尚书兼次辅任得敬便跳出来反驳,"刑部官员覆核皆是仔细查阅大齐律后才定论."

"口说无凭."秦翊衡淡淡地说.

任得敬火气有些上来,自己可是蔚筠的亲小舅连皇帝都得让三分,这毛都没长齐的姪孙竟然敢当庭给自己难堪.

"殿下又有何凭据说我刑部官员不熟律法?"

秦翊衡就等这句话.

"青州府张三命案如下:张三偷盗不良逃逸多年后携一女李氏称妻返家,数日即窃母胡氏财物,胡氏责之,竟持砖殴母,后张三弟张七扭住张三,胡氏持棍责罚张三,李氏竟持刀攻击张七,后刀被胡氏夺下,混乱间胡氏捅死张三.李氏状告胡氏杀子.青州府定罪胡氏杖六十流放两年,大理寺驳正认为胡氏无罪,刑部却坚持原判,任尚书可知此事?"

"知,大齐律明言故杀子杖六十徙两年,何错之有?"

刑部与大理寺本来就不对盘,大理寺驳正刑部自然会找理由反对.

"第一大齐律序言开宗明义道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及以下,收赎,胡氏左脚天生萎缩不良于行,为何还有杖六十徙两年之责?第二胡氏为保张七从李氏手上夺刀表明并非故意杀人乃意外,不可用故杀.第三李氏持刀伤张七却未被惩处.这一案三点错误,任尚书竟问何错之有?孤认为大理寺驳正判无罪才是正确."

秦翊衡一说完任得敬整个脸都变成猪肝色一句话都说不出.

"那太子有何建议?"宣平帝赶紧出来打圆场.

"儿臣建议,刑部官员应每三年重新评核律法,县州府应配有一名精通大齐律之律吏."

大多数朝代的地方官也不通律法,是参照师爷主簿的意见,难免多有偏颇.

刑部官员考核也就算了,但县州府都要配一名律吏这就影响甚大.

首辅兼户部尚书袁尚义赶紧出面"这还得多方衡量."

非皇帝或太子党的大理寺卿韦匡却出面赞同"太子之见有利我大齐万民."

太师周衍泰也许是为了力挺秦翊衡少见出声"臣亦附议太子."

一时宣平帝竟难开口,只能以再议退朝.

一退朝宣平帝秦怀??立即召秦翊衡至乾清宫.

"你竟不先与朕商议,任得敬可是次辅,是妥妥拥护朕之人."

"光拥护二字就可在刑部独大十多年,难道还不满足?"秦翊衡冷淡地说.

"你想拔掉他?"

"刑部官员多平庸,任尚书还占住次辅一职,陛下难道不想收回?"

宣平帝当然想,当初将任得敬放在刑部侍郎是因宣平元年行刺那案后要搜查定罪汉王庆王人马.任得敬祖父任峋是太师,姑母为世祖元配孝懿皇后,同母姊姊是英国公夫人,姪女是当朝皇后,这等身分是镇得住刑部与其他官员,甚至最后得以因功登上内阁.但权力易使人腐败,任家家风虽好也只能让任得敬不贪银两可挡不住他到处安插自己人马与收书画田宅美女入自己的口袋.

宣平帝只是不想也没理由整治任得敬.毕竟是拥护自己的功臣,若是获罪会让其他皇帝派的臣子心寒.

秦翊衡这招或许是个敲打的好机会.

"...那韦匡与陈留郡王可是不清不楚."宣平帝突然说.

"废太子对韦匡有救命之恩,韦匡照料陈留郡王也是常理,但韦匡本人刚正为民不然陛下就不会让他任大理寺卿."

秦翊衡准确说出宣平帝任用却不相信韦匡之事,后者有些惊喜却冷哼回应.

"宣太师与大理寺卿."宣平帝道.

"你两人为何支持太子?"

"老臣见韦大人支持便支持."周衍泰这句话吓了韦匡一跳.

两人并非同一派政见也有所不同,平日也没什么交情,怎么会有这种言行?

"哦?太师这般相信韦卿?"宣平帝也有些疑惑.

"韦大人从殿试起便展露对律法对万民关心之意,大理寺这些年在韦大人治理下对真相锲而不舍的追查让老臣敬佩."

即使是政敌听到这种真心奉承也会沾沾自喜,况且韦匡私下其实对周衍泰颇有赞赏.

"太师过奖了."

"那韦卿为何支持?"

"太子之策可从最源头大量减少因县府不懂律法之误判,甚至进而教化万民懂律法从而降低犯罪,实为良策.况且此举可减少大理寺刑部沉压待覆核之旧案,对官员亦有益处."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