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捷报!我军在辽东大破建奴!拿下沈阳!建奴八旗一举全歼!我军大胜!大胜!”
就在王晋武率部入城的时候,传回京师的八百里加急正快马一路接着一路递了回去,随着消息从辽东抵达辽西走廊后方,再入山海关,顺着蓟州直抵京师这路上,无数人为之大惊,瞬间又是大喜。
自万历年间努尔哈赤起兵,明军在萨尔浒惨败后,建奴就成了大明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笼罩在这个帝国上空。
尤其是己已之变时,建奴在皇太极的率领下直接进入了长城内,兵锋一直打到了京畿,并在大明京师门口耀武扬威,使得天下震动。
那时候的大明无论是皇帝、官员还是百姓们,都对此忧心不已,而且大明内部又因为流寇的缘故,整个国家千疮百孔,已是摇摇欲坠。
许多人都感受到了大明的崩溃迹象,更担忧朝廷在如此内忧外患之下就此崩塌。可谁都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年左右,大明居然会有中兴的一日。
随着朱慎锥靖难起兵,直接拿下京师掌控朝政,之后又以崇祯皇帝禅让登上帝位,大明就此变得不一样了。
不仅解决了流寇问题,更挡住了兵峰正盛的建奴,整顿吏治,对外开海贸,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缓解了财政,稳定地方,恢复生产,这些年大明国内日渐好转,政局逐步平稳。
虽然大部分人都感受到了这一切,也承认朱慎锥当皇帝远比崇祯皇帝要好得多,而且大明隐隐更有了中兴的气象。但对辽东建奴,许多人却觉得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而且这些年来,除去最初长城之战和后来的锦州之围外,大明并没有在辽东战场上和建奴打过大战,甚至尽量避免和对方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甚至为了更好的防守,在皇帝的授意下直接取消了原本袁崇焕时期在辽东的屯田之策,直接把在辽西走廊的辽民往关内迁移,导致辽西走廊除宁锦一线的主要几处城池和堡垒外,其他地方都变成了无人区,甚至彻底放弃了原本大明采用的处处防御战术。
这种改变更让不少人对此不满,觉得皇帝在辽东战事上表现的太过软弱了。好不容易拿下来的地盘不派兵驻守,反而直接放弃,只进行几座城池和要塞的重点防御,这样的话怎么能打赢建奴?
可就算这样,朱慎锥依旧强行推行他在辽东的战略部署,根本不为其所动。原因很简单,辽东和关内不同,大明在辽东的军力和战斗力有限,根本不具备和八旗直接对抗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处处防守必然陷入分散力量被各个击破的可能。再加上袁崇焕所谓的辽东屯田,根本没有半点好处,更会因为屯田的原因导致一到收获就会引来建奴主动进攻,收割粮食,掳走百姓,这哪里是以屯田为军用?分明就是资敌嘛。
改变之前的战略部署,重点防御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弹性防御,不计较一地得失,只要山海关和辽西走廊的出口掌控在明军手中,这样一来大明就能对整个辽东实施军事和经济上的封锁。
这个战术在这些年中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使得建奴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而明军在皇帝之后对军制的改革和财政好转后又解决了军饷、物资的需求,这也让明军的战斗力开始得到了恢复。
在经过几年时间的准备,这一次大明最终展开了对辽东的全面进攻。在辽东战场打响后,虽然明军的进展不错,时常也有捷报从辽东传回来,可却没人会相信大明能真的一战而定辽东,彻底解决辽东建奴问题。
所以当明军攻破沈阳(盛京),歼灭八旗主力的战报以八百里加急送回来的一路上,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什么?建奴被灭了?沈阳都被拿下了?这是真的么?无数人心中带着怀疑,但战报却做不了假,当消息传开后,虽然还有不少人难以相信,可这时候因为大胜而带来的喜悦却让所有人欢喜无比。
高阳,孙承宗已三日没怎么合眼了,自从传来消息明军开始进攻并包围盛京后,孙承宗原本每日就不多的睡眠就变得更少了。他现在每日基本都呆在书房里,墙上挂着的地图上更增添了无数记录,他的目光时不时在地图上游走,或者停留在盛京的位置凝视半天,嘴里喃喃自语,整个人虽然又消瘦了不少,但精神却始终在亢奋之中。
“差不多了……差不多了……。”短暂小睡了不到一个时辰,孙承宗就又醒来,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总参议府可有军报传来,当得知军报还没到的时候,孙承宗依旧又盯着地图看了起来,边看边念叨着,两眼冒着精光。
现在辽东的局势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随着明军攻到了盛京,辽东之战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一旦明军拿下盛京,那么辽东这一仗就彻底赢了,不仅能攻占建奴的京师,更能借此一战解决掉建奴的八旗主力,哪怕辽东还有逃脱的建奴顽固抵抗,却也没了什么气候。
作为曾经的蓟辽督师,孙承宗做梦都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亲率明军打下盛京,彻底解决建奴问题。可惜他这辈子没能做到,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迈的孙承宗也不可能再回辽东领兵了,这对于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因为这个执念,孙承宗对此次辽东开战格外上心,也正是如此,他更明白此战的关键所在,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变化。
正当孙承宗看得聚精会神,心中盘算着拿下盛京还需要多少时日的时候,突然外面传来了一片喧哗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