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8章:李承乾吃瘪了(1 / 2)执笔见春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侯君集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有再出牢房的这一天。

虽说是在大牢里,但侯君集毕竟还是有些人脉的,对于太子造反的事情,也是清楚,并非是一无所知。

越是知道,就越是明白,除非是太子登基,否则很难被放出来了。

太子也不会冒大不违放自己出来。

这岂非是跟陛下对着干。

可偏偏,太子就是这么做了,让侯君集内心极其感激。

如果说曾经侯君集跟太子,只是合作伙伴的关系,那么现在,就已经正儿八经的铁杆太子党了。

李承乾很清楚,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时候,不想去想着改变环境,而是要改变自己。

大唐天下,本就是皇帝与世家之天下。

看似如今是李唐,实则这帝王权势,不过是长安洛阳。

五姓七望也好,关陇门阀也罢,站在皇家的角度,好像看不出什么东西来。

因为长安,洛阳,是李唐的地盘。

可除了这两个地方呢。

世家之强,并非是强在朝堂,而是强在地方。

皇权,不下乡。

朝廷的政令,到了地方,可就得看地方怎么去执行了。

即便是现在,太多地方依旧是世家做主。

这跟兵权的关系也不大,不是说哪个地方会去违抗朝廷政令,而是皇帝根本没办法去发现,哪个地方在违背。

现在李承乾需要组建自己的班底,拥有能够替代朝廷的班底,才能成为真正的皇帝。

次日朝会。

来庭坊别苑。

李承乾身着太子冕服端坐监国位,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在褚遂良紧绷的面容上稍作停留,抬手轻叩玉案:“今日朝会,首议侯君集一案。孤念其征战有功,特奏请官复原职,诸位卿家可有异议?”

殿内骤然陷入死寂,唯有香炉中青烟袅袅升腾。

褚遂良猛地出列:“太子殿下此举万万不可!侯君集谋逆大罪铁证如山,当年陛下亲下诏书,将其下狱问罪。此乃陛下圣裁,殿下擅自赦免,岂不是公然违抗圣命?”

侯君集的谋逆罪,便是在李承乾身上。

褚遂良很狡猾,不说太子,单论侯君集。

左右当年是陛下亲自定下的,那就不管他跟谁谋逆,总而言之就是谋逆了。

李承乾也知道有些话不能明说,转而道:“褚大夫此言差矣。侯君集所犯谋反罪,孤仔细派人调查过,证据尚且不足,多是些捕风捉影之事。”

“既然是捕风捉影,那自然要官复原职。”

“再者,侯君集平定高昌、大破突厥,二十载征战血染沙场。难道仅凭一时之过,便要将其功绩尽数抹去?本太子监国,总不能让有功之臣寒了心吧?”

褚遂良辩解道:“谋逆之罪关乎国本,纵有天大功劳也不可恕!陛下当年念其旧功,留他性命已是天恩,如今殿下若强行翻案,他日再有逆臣,该当如何处置?”

李承乾呵呵一笑:“褚大夫口口声声说侯君集谋逆,倒是拿出证据来啊,你给孤说说,哪里谋逆了?又是跟谁谋逆了。”

这么一说,褚遂良顿时不知如何回答。

总不能说,是跟太子你一同谋逆吧。

只得强行道:“这是陛下定的案,太子难道要枉顾陛下之诏?”

李承乾淡淡道:“今日,孤已下太子教令,赦免侯君集,你要是觉得不满,大可去向陛下请示。”

褚遂良咬牙道:“自是要向陛下禀告。”

长孙无忌见场面气氛紧张,作揖道:“臣想起一件旧事。贞观四年,李靖大破突厥,却因军资失察被御史弹劾。当时也有人主张严惩,可陛下怎么做的?”

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赦其罪,赏其功,方成就今日军神之名。”

褚遂良急道:“长孙司徒!李卫公之过与侯君集谋逆怎可相提并论?”

“即便是赦免其罪,亦是不能官复原职。”

李承乾冷声道:“既已赦免,如何不能,难道侯君集立下的功劳,是假的吗。”

褚遂良躬身作揖:“太子殿下,此事关系陛下威严,臣恳请殿下三思!若今日开了这个先例,日后朝堂纲纪何在?律法尊严何存?”

随后转头想看长孙无忌,眼中满是愤懑:“长孙司徒乃国之柱石,怎能助太子乱了法度?”

这番话更多是在质问,你长孙无忌怎么能去站太子那边。

难道不知道放出侯君集,任由侯君集官复原职,这等于是助长了太子党的势力吗。

你是陛下的人,难道要站太子了?

长孙无忌唇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目光如鹰隼般扫过褚遂良涨红的面庞:“褚大夫这是给老夫扣罪名?说我乱法度?”

“当年陛下赦免李卫公时,你可曾这般义正言辞?还是说,在褚大夫眼中,李卫公的过失是情有可原,侯君集的‘谋逆’就该永无翻身之日?”

褚遂良额角青筋暴起:“长孙司徒莫要胡言,李卫公失察是无心之过,侯君集却是意图颠覆社稷!太子殿下未经陛下首肯便赦免重犯,此风若长,他日人人效仿,律法何在?陛下的威严又何在?”

长孙无忌冷笑道:“律法?威严?”

“褚大夫可还记得《贞观律》首条?‘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可程式仪表也是人定的!”

“侯君集案时隔多年,证据存疑,太子监国重审旧案,正是为了彰显律法公正!”

“倒是褚大夫,三番五次阻拦,究竟是维护律法,还是另有私心?”

说律法,可就是撞在长孙无忌的枪口上了。

当年李世民即位后,鉴于《武德律》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于贞观元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修订新的法典。

长孙无忌等人依据儒家的仁政思想,进一步加强“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经过前后十年的时间,于贞观十一年完成《贞观律》的修订并颁行天下。

换个角度去看,这贞观律的最终解释权,在长孙无忌手里啊。

评委加裁判,怎么输。

这么一说,褚遂良不知怎么开口了。

只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房玄龄。

毕竟说起贞观律,房玄龄也是主导者之一。

然而这次,房玄龄却是目光低垂,沉默不语。

完全没有要跟太子对着干的意思。

褚遂良一下子就慌了,房公怎会如此。

李承乾见此,一锤定音。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