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确定拍摄计划,意外又起
林源整个人被水压从四面八方挤压着,他感觉自己仿佛被困在一个无边无际的深渊中,无法逃离。
巨大的水压伴随着刺骨的极寒,让林源感到全身上下都疼痛,又分不清这种疼痛的造成了怎样的损害。
在未知以及极度的不适下,他的情绪也不可避免的开始变得低沉。
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要是其他人必然会产生一种一种被困住的绝望和无力感,仿佛自己已经沉没在这无情的水压中,再也无法挣扎出来。
但林源却很快的调整过来心态:问题没那么严重,至少系统没有强制弹出损害提示,那就说明微小的损害暂时不需要警告。
之所以这么难受,只是心理上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放大了受到的负面感受。
“咕咕咕”
耳边传来了规律的响声,像是水泡不断的在破裂,又像是开水沸腾的声音。
这种声音持续的在耳边响起,更是增加了心理上的不适感。
你会不由自主的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林源知道,并不是真的有什么声响。
而是巨大的水压作用于鼓膜上的反应,短时间内并不会造成什么特别严重的后果。
只是长期处在这样的压力状态下,可能永久的损害听力。
至此,林源感觉到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逃生舱内的环境。
一旁的孟涛,做出一个询问的手势,问他是否继续下一步。
林源想要举手示意,却发现自己每一个动作都变得沉重而费力。
他的手臂和腿脚仿佛被绑住了,想要举起手臂都要克服一个无形的巨大阻力,让他感到难以舒展。
这种阻力,并不是真的由水压造成了阻力,使得他变得难以行动。
要真是这样,那些潜入200米深处的自由潜水运动员,又如何凭借着自身力量游动上浮?
之所以会感到难受,一方面是因为骤然增加的水压,对他全身的肌肉造成强烈的挤压,使得他感到一种沉重感。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水压使得全身毛细血管缩紧,阻碍了血液从心脏向身体末端流动。因此肢体末端受到的氧气供应量降低,也会导致这种沉重感。
林源知道,只要随着身体慢慢习惯,这种沉重感会逐步消失。
但他却没有时间等待,因为此刻他处在屏息状态之下,每一分一秒的时间对他来说都至关重要。
于是林源也不等待,而是举起手,示意打开舱门。
收到林源的指示后,潜艇士兵启动了逃生舱的外部舱门。
圆形的外部舱门开启,露出了舱外灰蒙蒙一片的海域。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林源和孟涛都不禁一愣。
虽然早已知道会面临怎样的艇外环境,可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还是让人忍不住感到忐忑。
这是一种极致不真实的,令人感到本能不适的灰色。
很容易让人想到大雾蒙蒙的寂静岭,仿佛在灰色的幕后,藏着来自远古的巨兽一般。
如果只是单纯的漆黑一片,虽然也极度吓人,但是有过卡隆奥斯洞地下经历的林源和孟涛,已经有着不低的耐受性了。
当时林源和孟涛是最后留在洞中的,唯一的头灯也交给了别人,两人在在那种完全漆黑的,什么都看不见的环境中,他们可是待了几天。
因此,单纯的黑暗已经无法引起他们心中的波澜。
可是眼前这种像是脱离了现实,甚至像是在噩梦中的场景,又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望着诡异的灰色海域,林源虽然心底知道,这就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但还是本能的不想迈出舱门。
在水下200米的深度,被称为是“真光层”和“暮光层”的分界线。
从水面到水下200米的“真光层”,生活着约90%的海洋生物,95%的光合作用也发生在这一区域,可以说是海洋的生命带。
而超过了水下200米,就进入“暮光层”了。阳光很难穿过厚厚的海水抵达这里,只有极少数的光能抵达。
因此被称为“暮光层”,在这儿进行光合作用已经不足以产生正向收益,因此食草性动物开始以动物尸体的碎屑,以及粪便为食物。
在这个区域只能看见微光,因此海水会呈现出这种极为不自然的灰色。
从这个深度往下,可见度更是不断下降,最终在1000米左右的深度,达到真正伸手不见五指的“无光层”。
林源和他的团队,选择在水下200米的深度拍摄。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深度水压刚好处在可以忍受的极限,能够拍出极具噱头的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个深度下,灰蒙蒙的水域具有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这点微弱的可见光,也可以使得拍摄过程轻松许多。
否则在完全漆黑的水下,哪怕有打光,也很难拍出理想的效果。
总不能发生了什么都交代不清楚,完全靠观众脑补吧?
望着眼前灰蒙蒙一片的海水,林源也不再犹豫,率先向舱外游去。
而他身旁的孟涛,和三名潜艇水兵,立刻打开了潜水头盔上的头灯。
四道光柱射出,但是也就仅仅只能照亮十多米的距离,再远的位置就无法提供照明了。
如果是在潜水区域,但凡是个水下照明灯,不能照出30米以上都是不合格,强大的探照灯甚至能照出100米远。
可是在水下200米,水体的密度大幅度增加,水中的含盐量更是极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顶着20个大气压的水压,还能照出十几米远的头灯,就已经堪称是黑科技了。
在头灯的指引下,孟涛等人紧紧的跟在林源的身后。
出舱的林源,并没有静静地悬浮在水中,而是开始快速的游动着。
这么做自然会剧烈的消耗氧气,但这正是林源的目的。
今次出舱适应性训练的目的只有两个:
第一个目标,就是测试水下200米的极寒高压环境下,林源的身体是否能够忍受。
第二个目标,则是测试在这样的环境下,林源究竟能够坚持多久。
第一个目标已经有结论了,那就是林源可以承受,并且没有什么明显的身体损害。
这个已经让三名潜艇水兵感到极为诧异了,他们没想到自己穿着重重潜水服保护,都要谨慎万分的深水环境,对于林源来说竟然仅仅凭借肉身就完全克服了。
林源的身体素质竟然彪悍至此?
难怪能够在电影中,完成那么多令人惊叹的动作戏场面。
三名潜艇水兵都不禁感叹,想要成为一个动作巨星,最重要的条件绝对不是不怕死,也不是技术足够好,而是身体天赋异禀。
没有远超常人的身体条件,一切都免谈。
对于三名潜艇水兵的诧异,孟涛却早就习以为常了。
林源的身体素质有多彪悍,孟涛可能是最清楚的人之一了。
这些年一起拍摄电影,林源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了孟涛的认知极限,让他早就已经麻了。
虽然还是会感到震撼,不过也就震撼那么一小会儿,他很快就会接受眼前看到的现实。
对于孟涛来说,真正关心的是,林源到底能够在水下坚持多久?
这点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涉及到这段戏的拍摄时长,要按照多久去设计。
不能确定这一点,最终拍摄方案也就迟迟无法确定。
对于孟涛来说,他认为林源必须能够坚持5分钟时间,否则根本无法完成最终拍摄。
因为在最终真实拍摄时,林源想要出舱可不再像现在一样简单,而是必须从鱼雷发射管之中爬出。
狭窄的鱼雷发射管中,行动远比宽敞的逃生舱困难。
同时,拍摄过程中按照剧情,弗吉尼亚号是正在追击被挟持的俄亥俄级核潜艇。
因此弗吉尼亚号必须是高速前进的,而不可能是禁止悬停在水中,那就太难看了,也没有任何的危机紧迫感。
这意味着林源必须顶着弗吉尼亚号前进时的水流冲击,克服水流阻力爬出舱,这进一步加大了难度。
水下弗吉尼亚号哪怕不以全速行驶,速度仍然会达到50公里/小时,这样的速度下阻力可想而知。
从弗吉尼亚号的发射管中爬出,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这个过程会消耗林源大量的时间,也会消耗他不少的体能和氧气。
等林源从弗吉尼亚号的发射管中爬出后,他还必须扒着潜艇的外壳,爬向另一个鱼雷发射管。
想想这个片段,就令人感到发狂。
在好莱坞的电影中,没少出现主角在高速疾驶的车辆上,顶着狂风艰难爬行的场面。
这一次,林源则是史无前例的,展现顶着潜艇行进时的剧烈水流,出扒着潜艇爬行的场面。
好吧,别人扒汽车火车就很牛逼了。
而林源则是在《谍战之王中扒飞机还不够,《谍战之王2中进一步扒核潜艇了。
还是在水下200米扒核潜艇。
就问你服不服?
估计没有哪个同行敢说不服。
可哪怕就算你已经五体投地表示叹服了,也会发现这段动作戏的作死,竟然才刚刚开始。
当林源扒着潜艇外壳,抵达另一个鱼雷发射管口时,将有鱼雷从中发射而出。
林源将一把死死的抱住鱼雷,在鱼雷的带领下,向着俄亥俄级直冲而去。画面中是高速行驶的鱼雷,鱼雷的身后拖着长长的制导光缆,而鱼雷上则是林源。
那一刻,林源就像是骑着战马冲锋的勇士,奋不顾身一往无前。
这样的画面,恐怕是影史上的绝唱了。
再也不会有人能拍出这样的画面,哪怕是近似的都做不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