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正面硬刚(求追读)(1 / 2)青山斜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旁,王曾听完丁谓的发言,直接越过次相冯拯请对。

“臣请对!”

“丁相所言,恕臣不能苟同!”

“天子之柄,不可下移,事当间出睿断!”

“且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兆矣!”

“唐有十八帝,惟武德、贞观、开元、元和百数十年,号治平,此间之外,女后乱之于前,奸臣坏之于中,宦官覆之于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可不察也!”

听到这话,赵祯不由侧目。

王曾这番话,内涵程度丝毫不输于丁谓,甚至犹有过之。

‘女后乱之于前’是告诫刘娥,不要效法武周之事,奸臣当然指桑骂槐,代指丁谓。

而最后的‘宦官覆之于后’,则是对之前的言论进行总结,唐朝亡于宦官之祸,本朝岂可再复宦官干政之举?

不愧是三元及第的状元,引经据典,骂人都不带脏字。

王曾是咸平五年(1002)的进士,且发解试、省试、殿试俱是第一,三元及第。

是金子总会发光。

省试堪堪结束,高中‘省元’的王曾,立刻被两位宰相同时找上了门,吕蒙正和李沆(hang四声)都相中了王曾,准备招他为婿。

后来,吕蒙正主动退让,成全了李沆。

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一个宰相岳父,王曾的仕途极为顺利。

虽然仅仅不到两年,李沆就病逝了。

但李沆的同年好友,太平兴国五年榜(980)的进士王旦、寇准、向敏中仍然活跃在朝中,且都是身居高位。

有这些人的庇护,王曾入仕仅仅十二年,便官拜参知政事(副宰相)。

此时,年仅四十五岁的王曾,已然是二进宫,再次担任参政之职。

台上。

刘娥通晓史书,自然听得出王曾话中的弦外之音,听到这般话,她心里多少有点不悦。

但召回王曾的决定,是她做出来的。

王曾继承了王旦、李沆、寇准等人的人脉,其背后潜藏的政治势力,不容小觑。

刘娥召回王曾,正是为了制衡权势愈发膨胀的丁谓。

这不,效果是肉眼可见的。

满朝大臣中,大概也只有王曾敢和丁谓这么争锋相对。

台下。

王曾无视了丁谓眼中的怒意,面不改色道。

“臣请太后,援引东汉故事,五日一御承明殿,陛下在左,太后坐右,垂帘听政。”

自东汉以降,以左为尊,王曾话里话外都在提醒刘娥,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他相信刘娥能够听得懂。

毕竟,刘娥通晓史书的名声,满朝文武皆知。

不过,王曾这里用的典故,稍微有点错处,因为汉朝太后临朝,是不垂帘的。

垂帘听政始于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

但现场的人,却不会指正王曾的错漏之处。

武则天垂帘最后导致了什么?

武周代唐。

这种犯忌讳的事,只能暗喻,不能明言。

台上。

不论是王曾的建议,还是丁谓的建议,刘娥都没有表露任何倾向。

只见她目光流转,先是在冯拯的身上停留片刻,而后视线就落到了枢密使曹利用那边。

“曹枢相,有何高见?”

台下,曹利用闻言心中一喜,他是武臣出身,且是两府大臣中现存的,唯一一个武臣出身的人。

他知道,这些文臣们,骨子里瞧不起他,嫌他读书少。

为了让这群人刮目相看,曹利用暗地里读了不少书,今天,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了。

“臣谨对。”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