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0章 取字,还政(2 / 2)灵麓夜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葱珩葱珩。

“甘醴惟厚,嘉荐吉士,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德,寿考不忘。”

迎着众人的目光,陈洛缓缓走上前去。

自己为今日这个场景是精心准备了一旬,该给刘如意取的字,从二十来个备选方案中,反复挑选,最终才有了定稿。

见状,众人赶忙是按照仪礼,禀报自己的到来,紧接着行揖礼,遇到每个转弯处时,都再行揖礼,直到宗庙门口,再三次作揖,走上台阶,站在西侧等候。

代王十一年,国相洛还政桓王,单车反阳夏,未携布帛一寸、黄金一两,后人观其居,甚朴。

一个人的字往往包含着长辈对他的祝福,葱珩这个字,亦是有着陈洛对刘如意的两个期许。

这个流程走完之后,原本就该到了“冠者见母之仪”的流程,但因为戚姬已经去世,便改为众人跟在刘如意身后,他去宗庙东殿内祭拜阿母,告知她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便算结束了这个。

受封于代地的刘如意,北边即是匈奴。

自己想成为方叔那样的臣子,平生愿景不过是为君王立下功绩,没有想要染指皇位的意思。

还别说,刘如意的表现像模像样。

他深吸一口气,接着和蔼道:“现乃吉时,昭告尔字,其字嘉善,与尔宜之,进德修业,永受保之,兹昭其字,曰‘葱珩’甫。”

外加洛年岁已高,代地冬日颇为寒冷,身子有些不适应,也是时候离开了。

这就要从方叔的身份来看了。

他本身和刘氏并非毫无联系,刘乐乃是刘如意的长姐,那么他则是刘如意的姐夫,称得上是长辈。

方叔击败楚国,作战势如破竹,擒获无数俘虏,那么未来面对北面的匈奴人,刘如意同样可以保卫疆土,击败他们。

那就是殿下已经及冠,从今日之后,便非稚童和少年,乃是成人,于情于理,都该要独立处理政事。

他们一人一句地开始宣读。

“以岁之正,冠服再升,孝悌忠信,修齐治平,寿享天年,安乐平生。”

他之所以从诸多备选方案中,挑出了“葱珩”来当刘如意的字,必然有着自己的考虑,并非随意为之。

自己希望刘如意能彻底摆脱原本历史的凄惨结局,成为一块翠绿的玉石,立下属于自己的功业,接着渡过平安的一生。。

接下来是宾醴冠者之仪。

陈洛给刘如意取的字乃是葱珩,字面意思是翠绿色的玉佩,和刘如意名里的“如意”,可以算为互相解释。

众人在引导下,进入到了指定的场地当中,靠北坐下,向西而面。

他们站在堂前东阶下,面朝西方,微笑着拱手朝自己打招呼,迎宾入庙。

此时,刘如意在听到陈洛给自己取的字后,默念几遍后,眼睛一亮。

当众人抵达宗庙附近时,皆走下马车,改为步行。

他乃是元勋重臣,在厉王时声名不显,却成了宣王手底下的猛将,这何尝不是一种贤臣明君两相宜呢?

因此用方叔有关的典故作为刘如意的字,陈洛希望能够打消刘恒的某些疑虑。

这话一出,不少人脸上都露出惊愕,尤其是刚刚脸上还洋溢着笑容的刘如意,瞬间凝固了下来。

只要他不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解决起来都是轻轻松松,至于处理与臣子们的关系,分寸亦拿捏得极佳。

“吉日良时,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介尔景福。”

而且这几年来,殿下为政时处理事务颇有条例,让洛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待到行完三祭后,众人起立,品尝一番醴酒。

“吉月令辰,再加吉服,威仪恭谨,慎修勿渎,长寿安康,福禄皆齐。”

其中大将方叔所对付的敌人,乃是楚国。

而接下来就进入到冠礼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正宾为冠者命字。

这时谁还看不出来,站在正宾之位上,他不负责给刘如意命字,莫非还有其他人有这个资格不成?

翠绿色的玉佩,自然就是葱珩。

————

陈洛知道刘恒是个聪明人,得知这层意思后,便不会太过为难刘如意。

侍从先将原本用于束发的皮弁、黑布冠、梳子等工具撤下,归入于房内。

毕竟他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听着《秦末英雄传》长大的,未来也会成为不错的国君。

故而葱珩这个词中蕴含的意味,便不单单是一枚翠绿色的玉佩那么简单。

可在昔日周人的眼中,他们不断北上,属于不服教化的蛮夷。

一揖一让后,他再走上前去,需要重新整理刘如意的发髻,接着又需要按照流程,请刘如意回到东边的房内,等待少许时间,再出来,向着南面坐下。

而葱珩这个词,亦是有所典故。

要知道历史上那首“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的民歌,再加上记载里死得颇有疑点的淮南王,就能说明很多事情了。

主持者再将酒器放在房中,独自斟上醴酒,用柶盖住,柶头朝前,柶柄在后。

只是想想陈洛的身份,他们倒没有太多异议。

刘如意身着明红色的衣裳,头上束起了发髻,从东房中走出。

绕过拐角,众人便看陈洛身着玄衣黑蔽膝,身后跟着几位刘氏宗族的长者。

总之,他哪怕是放在齐国、楚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同样称得上一位优秀的国君,更别说在这小小的代地了。

刘如意起身朝着西面行礼拜谢,接受下来,宾客则朝着东面答谢。

因此很多有抱负的臣子,都期待着这位代王亲政后的表现。

时人盛赞之,言有周公之风,孝文帝数欲征,未果。

后,代王常登高南面而叹。

人皆谓曰:“阳夏远也,王思相矣。”——《史记·代桓王世家》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